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阡前:老建新最小的村庄

发布时间:2018-04-28 16:12:51  来源:福州晚报

  往昔

  封建社会朝廷腐败,近代中国又饱受列强侵略,战争不断,民不聊生,阡前赵氏外迁很多。过去在阡前村,随处可见断垣残壁、瓦砾瓷片,那满地的破砖碎瓦,似乎在向人们诉说这个村庄曾经的繁荣与经历的劫难。据父辈回忆,到他们这一代时,福、禄、寿三房仅剩福房一支。全村仅有民房六座,住居不过十户人家,人口70多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村里只有三座“三落透后”的房子。1958年“公社化”,将阡前村“三落透后”第一进大厝隔扇拆除,改作牛栏办牛场,将第二进、第三进大厝拆除,木料运至凤冠村盖“畜牧场”,赵姓四户人家疏散到邻近的西浦头村居住。1961年,政府退还已改作牛栏的第一进大厝,赵氏四位“士”字辈族兄弟同心同德,整修旧厝,仅存的四户人家22人一起搬回阡前居住。这个命途多舛的村庄,历经苦难,最终还是难逃噩运。1974年,在围垦沙洲、填洲造地的浪潮中,建红大队在阡前村旁边修一条堤坝,从飞凤山脚延伸到乌龙江沙洲,这次围垦修堤让阡前村再次遭受劫难。特别在1975年5月20日,一场暴洪(即五二〇洪峰)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垮了不堪一击的沙堤。洪水如猛兽般咆哮怒吼,从决口处呼啸奔腾而过,巨大的冲力,将阡前村仅存的一座木屋冲得灶崩壁倒,惨状难言,果树园地也被冲刷得面目全非。1975年秋季后,赵氏四户人家无奈先后诀别阡前故土,搬迁西浦头村居住。从此,阡前村便荡然无存。如今,代之而起的是华润橡树湾楼盘。阡前村只留下飞凤山脚下的一棵百年古榕树,成为这个小村兴衰的历史见证。

  阡前村虽小,却是凤岗里村庄的一个缩影。阡前村背靠飞凤山,面临乌龙江。那飞凤山并不险峻,只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小山冈。听父辈说,阡前村后山上过去有一片风水林,古松30多株,日军入侵后治安混乱,被邻村人强行砍光了。阡前位于飞凤山尾,“凤尾”有两大片岩石,一片是白岩坛,一片是金龟坛。“文化大革命”后期,邻村人炸坛取石,先是炸掉了金龟坛,后又炸白岩坛,因白岩坛岩石硬度不够不好用,炸了一半不再炸了,白岩坛的上半部还保留着。金龟坛下有一口“金龟井”。传说古时村人在金龟井打水,戽斗不慎落入井中,后来在乌龙江中冒出,这传说有点玄乎。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金龟井因久弃不用,像小水坑一般,只有半人高,四周长满嫩绿的草,但井水总是很满,清澈照人。

  阡前周边是茂密的龙眼树林,树龄大多在一百年以上,一些老树干长于“猴姜”,显得更加古朴。村头泰山庙边有一棵古榕树,树干之粗要两三人合抱。老榕树飘满气根,仿佛是一位长须老人。不知哪一年是谁把它两个树杈上的气根连起来,经历过许多岁月风霜,树杈上的气根贴着两个树杈长起来,就像走廊上的护栏。老榕树经历许多世事沧桑,但它总是那么无怨无悔,总是那么郁郁葱葱。它用自己的冠盖,为过往行人遮阳挡雨。老榕树是阡前的标志,远远看到高大的榕树,就有到阡前的感觉。

  重礼

  阡前赵氏很重礼教。旧时阡前人家的柱联上总要写上“江南新望族,天子振家声”。高照的一面写“江南赵”,另一面写“钦命正一品”,以南宋丞相赵汝愚官阶为荣,激励子孙读书上进,荣宗耀祖。赵氏有公置锣鼓板一副,以“琴鹤堂”“同乐轩”为名,每年正月敲打作乐。

  赵氏一族治家严谨,笔者保存有一张赵氏《家训》。这张《家训》因年代久远,已蠹蚀斑斑,且只存有一张并不完整,但从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中可以看出,赵氏家族对子孙管教严格、礼数讲究。

  《家训》对赵氏子孙每日起居、洗漱穿衣、见面礼节、坐相吃相等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可惜只留下一页。今天的赵氏后代虽然没有见过《家训》完整文本,但都感受到家家如此管教。

  古老的阡前村像一颗小行星一样陨落了,陨落得悄无声息,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只知道在飞凤山脚,有华润橡树湾楼盘,却不知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叫阡前的老村庄,不知这里曾有赵氏血脉在此繁衍生息过,不知这里曾经有过的许多凄美的故事……(赵素文 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