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十九

一口盛满民味的“老井” 方炳桂:大俗,大雅也

发布时间:2016-12-14 08:50:11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陈洪亮 王礼林 邱陵

一口盛满民味的“老井” 方炳桂:大俗,大雅也

资料图:方炳桂谈福州民俗文化。(福州晚报记者 叶诚 摄)

一口盛满民味的“老井” 方炳桂:大俗,大雅也

资料图:方炳桂在肉燕皮制作的场所。(陈君凡供图)

  实地考证民俗史实: 13部200多万字乡学文化专著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他的一位好友介绍,方炳桂从未因自己是民间爱好者出身而放低对民俗文化研究的要求。相反地,他对民俗文化历史及相关事实的考证研究不但谨慎求证,还事必躬亲。

  既为尊重历史,也为对别人从自己这本“活字典”中所查询的每个答案负责,方炳桂生前常常为了核查一个史实,大量实地走访、认真考证,哪怕彼时他身患重病、行动不便。

  据同利肉燕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回忆,为澄清福州肉燕出处是从浦城传来的说法,方炳桂不顾高龄和重病亲自二上浦城,跑到档案馆找了浦城地方志,面见民俗专家和浦城肉燕传承人,深入调研、认真探查,还亲往制作肉燕皮的场所。最终考证了福州与浦城制作燕皮技艺如出一潵,证实了肉燕出处的历代传说。将福州制作燕皮技艺的时间提前至宋代,也确认了由浦城官员真德秀的家厨林阿荣所创的史实。

  方炳桂几乎走遍了八闽每寸土地。这些分散在福州民间的民俗文化,通过方老出版的一本本书得以一一向市民呈现。

  方炳桂共出版了《福州老街》、《福州熟语》、《福州老行当》、《福州风情录》等共13部乡学文化专著,行文200多万字。仔细翻阅,单一本《福州老行当》,就把福州这座城市整整几个世纪的历史的演变、行业的兴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栩栩如生地娓娓道来。

  比如,方炳桂讲述“金叶番薯”与福建的渊源。

  番薯如何传入中国存有不少争议,有说是从越南传入广东,也有说是从吕宋岛传入福建。方炳桂考证,乌山有座先薯亭,是为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而建的。陈振龙是长乐人,因此最先在福建种植说,有理有据。

  为了让福州民俗文化不仅在文献上得以保存,他还希望通过“声音、影像”被更多市民所熟知。于是他频频在媒体“抛头露脸”,只为让更多老百姓知道、了解福州。从1958年起,方炳桂先后当过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左海乡音”主持人、福州电视台“榕城风”《方老讲古》主讲。1998年,他还在《福州晚报》副刊专门开辟了专栏——《故事画廊》,每周定期刊发他所写福州俗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