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冕:闽派批评是福建的骄傲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已经86岁的谢冕老先生日前接受了福州晚报记者专访。正值新年,他高兴地回忆起幼年在福州过年的美好情形。【详细】
散文诗:叙事的形而上和哲理的寓意
谈散文诗理论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因为中国出现散文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差不多和现代新诗、小说和戏剧同时诞生。【详细】
尺牒寄情——宋省予花鸟画小品刍议
宋省予早年专攻写意花鸟,后在广东结识张大千、高剑父、关山月等著名画家,从中吸取岭南派之精华。他取精用宏,博采众长,在深入继承民族绘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学古而不拘泥于古,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以及诗文、书法、金石等诸方面的素养,形成劲健、潇洒的画风。【详细】
王来文:艺者的使命
画家,是一个技术的从艺者,这无可质疑,技术非常重要,没有技术无法表达你的思想,技术的成熟度是你表达高度的重要手段。【详细】
邱志杰:学院应该贡献学派
在这种若即若离中,在明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之后,美术学院将会有能力成为新的模式的文化生产的基地。学院应该贡献学派。【详细】
林容生:宁静与冥想
20多年前,我有机会读到东山魁夷谈创作的散文《绿色世界》,为这位画家面对自然时内心深处所产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情绪而感动。【详细】
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亟须展现与传统相符、与国力相称的文化形象,亟须具备与大国地位相应的文化实力,亟须激发与发展相伴、与转型相适的文化创新,亟须造就与使命相关、与未来相连的文化新人。【详细】
阅读消费时代的古典诗意
“南方”是商业、繁华、欲望和外来文化,也是杨柳春风、小桥流水的往事,古典词人咏叹最多的区域。赵如添这句诗的意象使用和抒情方式,采用了比较典型的传统抒情结构:理想——传统趣味和现实——繁华商业现实对照的抒情格局。【详细】
陈侣白:诗词比赛内容形式的可贵创新
一个大专院校的诗词比赛,做到了我国诗词比赛历史上“学以致用”的可贵创新,这就是福建省的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详细】
“花心”与“定力”
对于今天的艺术家来说,“花心”往往是一种常态。跟前人相比,我们面对的信息太多,资料太多,诱惑太多。【详细】
雷晓明:书法中的卫士之光
雷晓明其书法初宗唐楷,旁涉汉隶北碑,继习二王、米芾、王铎,楷、隶、行、草诸体皆能,尤喜章草。章草是隶书的直接衍生,是今草的前身,始于汉初,章草简化蚕头,保留燕尾,章草的横笔和捺笔还保持着隶书的波荡状态,笔笔之间也常有牵引,但字字独立,简朴高古。【详细】
师从造化,境由心造——杨新武画作印象
新武老家地处闽西梅花山腹地万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梅花山曾经因华南虎的存在而举世闻名,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在以往,交通不便,人迹罕至,蛇虫出没,鸟语花香,只有青山绿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详细】
深度空间的拓展与当代意识的强化──福建历史剧创作的局限谈起
福建历史剧创作的优异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这点毋庸置疑,本文期待的是,能够从某个侧面切入,以求在这种近乎苛刻的解读中挑剔它的局限,并试图找到历史剧创作的一些新路。【详细】
“暗流”涌动的寿山石市场
作为寿山石市场“风向标”的福建东南2016秋拍刚刚落槌,虽然少数高端精品仍出现较热烈的竞逐,无庸讳言,寿山石雕的整体行情仍然处在“下降通道”之中。【详细】
走出福建的当代艺术家
从90年代至今,这群走出福建的当代艺术家,朴实、专注,他们在单打独斗与集结抱团中,带着福建“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汲取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土壤。【详细】
“诸娘”与“唐部”:福州民俗生活中的身份意象与历史记忆
福建地方史的起点和背景,是作为“土著”的“闽越”。而作为土著“残余”的“闽越”与作为汉文化“移植”的“汉人”这两个地方历史与文化资源的要素之间,则构成了福建地方史叙事最基本的结构关系。【详细】
闽派批评新锐五家
网络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是一个多元且富时代意义的话题,数字媒介也已成为诸多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详细】
当前新诗的命运问题
新诗诞生至今已近百年,直到今日还有相当大的群体拒绝新诗,而把精神投入古典诗词。【详细】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自信”:文艺创作的核心是培养文化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粤剧艺术家倪惠英表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根基。【详细】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领导干部必须带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给各级领导干部出了一份比较难的“考卷”。【详细】
人民日报: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春节,既是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更承载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文化使命。【详细】
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详细】
文化产品接地气才能有人气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令人振奋。如何活化与传承这些文化元素,故宫、中华书局等单位推出的《唐诗之美日历》《红楼梦日历》《故宫日历》或可有所启发。【详细】
戏曲创新不能忘记传统
火树银花,弦歌琴韵,2017新年戏曲晚会不久前落下帷幕。在舞台布置方面,本台戏曲晚会朴素简洁,给戏曲表演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详细】
以匠心守护文艺创新
艺术创新中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叩问内心。要想抵达“望尽天涯路”的高远意境,怎能不经受一番“独上高楼”的心灵苦旅?回溯艺术发展史,那些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精品力作,无一不浸润着创作者的匠心。【详细】
戏曲人走艺失亟待改观
戏曲艺术作为国之瑰宝,其传承所需的特殊形式在未来传播过程中亟待改观,不能止于向国粹情怀致敬,不能只靠口传心授,也不能全凭影像资料。【详细】
保护文物绝非“整容塑形”
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而科学的工作,事关文物的生死存亡,事关全体社会民众的福祉,因此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坚守不可逾越的底线。【详细】
非遗传承三境界:纸上传承技艺传承精神传承
王国维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重之境界。非遗传承也是如此。所不同者,非遗传承的三重境界分别是纸上的传承、技艺的传承、精神的传承。【详细】
融入现代文化生活——四谈“戏曲进校园”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作为国粹的戏曲艺术在时代大潮中逐渐丧失了生命力,并且现在的青少年已经逐渐疏远了这些艺术,戏曲与年青一代的代沟或成为青少年与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缩影。 【详细】
80后90后青年艺术家的崛起
所谓艺术佳作,在每个时代的定义不同,它们必须是经得起历史的洗礼,且能够体现历史精神面貌的。我们不能把古代艺术或者近现代艺术作品放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来讨论,也不能把当代艺术品和当代艺术家与其他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与艺术家进行比较。时势造英雄,抑或是英雄造时势?他们创造了新的时代,也将会影响后世。【详细】
玉石鉴定证书:凭证还是陷阱
玉石,因其兼具装饰性与收藏性的特征,一直以来都是市场上常见的传统收藏品。然而,在购买玉石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鉴别出玉石的好坏与真假,普通大众多数情况下只能听取卖家的介绍和建议。在这个证书满天飞的时代里,商家抓住外行消费者容易轻信证书的心态,表示会给消费者出具相应的玉石证书,让消费者认为摆在自己眼前的是经过权威鉴定的上好玉石,于是心甘情愿地买下。【详细】
且说收藏:收藏的初衷
何为收藏?一位评论家的话耐人寻味:“因为人性中有基本的占有欲,因为从古至今世界上有很多物品表现出难以抵挡的诱惑力,所好为所有……因为占有,就有了把玩。”如果说“占有”是收藏行为,那么“把玩”则体现出收藏者的价值取向与目的所系。否则,失去了文化的感知,也就得不到精神层面上的愉悦,甚至会陷入盲目收藏所导致的种种困境中。【详细】
民间文艺传承必须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结合
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历来依托于个体、家族和作坊式,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亲授方式,之所以依靠这种方式,主要出于两个缘由:一是民间工艺与家族家庭生计关系太紧密,一般工艺只能以父子(女)相传、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一些特别重要的祖传手艺甚至不可能传递给“外家人”(传男不传女),只能通过传给家族子弟来传承。【详细】
让戏曲重回当代观众主流审美生活
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人的审美视野、审美观念已发生巨变,对戏曲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就需要戏曲与时俱进,戏曲要融合现代美的要素,使其传统美与现代美交相辉映,形成戏曲的当代审美品质和风格。为此戏曲界应当以现代审美视野来审视和观照戏曲的传统美学,不可能把戏曲传统美学的一切都保留和传承下来,要在保持戏曲固有的个性美和特色美的基础上将戏曲传统美学中切合现代审美理念、体现戏曲传统审美价值的那些要素传承和弘扬下去,而关键是要把这些传统美的要素注入现代色彩和内容,使之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心态和需求。 【详细】
谢冕:诗歌提供的是精神和气韵 那些空灵铸就永恒
奇迹是诗人创造的。那些在历史的风烟中隐匿和消失的,却令人惊喜地因诗人的锦心绣口而永存。诗歌提供的主要不是“实有”,而是“虚有”,是精神和气韵。所有的眼前景、身外物,在它那里终将化为恒久的心中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