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大家评论

闽派批评新锐五家

发布时间:2017-04-06 12:05:43  来源:福建文艺网  作者:刘小新

  五、刘桂茹:探析华人的“离散”与认同

  刘桂茹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至今已有十年。如果对刘桂茹十年来的学术成果做一个回顾和评价的话,应当从她已经出版的两本专著谈起。

  一部是刚出版不久的《华文文学:“离散”与文化认同》。本书收录的是刘桂茹华文文学研究的大部分成果。大概从2005年起,刘桂茹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兴趣主要集中于华文文学。作为一种跨域的建构,华文文学缠绕着历史的、人文的、政治的等多重向度议题,具有深广的阐释空间。本书以北美、东南亚的华文文学为讨论的中心,试图进入华文文学的多种表达形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及其存在的现实语境,围绕华文文学的美学形态和美学价值、华文文学的“离散”叙述与文化认同、华文文学与“承认的政治”等等问题,提出具有实践意义和学理价值的命题,从而勾勒华文文学的发展形态和美学经验,探察华族群体的文学想象及文化认同建构。

  随着各民族和人群在世界范围内的移动,以及全球化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经济活动空间的压缩,跨越疆界的移民、放逐和迁徙,形成了20世纪以来独特的、全球性的“离散”现象,并且带来了空前突出的包括身份问题在内的文化“认同危机”,从而也使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问题在文化研究领域内成为聚集了众多矛盾、论争和复杂性的问题领域。“认同”这一概念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广泛使用应该是在“文化研究”转向以后。全球化及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纷纷把边缘群体的话语权、种族差异、移民问题、性别差异、性偏好等等许多问题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面临同一性和差异性这个议题时,“认同”这一概念恰好是处理个体怎样融入群体、获得身份的有效术语。海外华人文学的离散经验,不仅是华人个体可能面对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惑,而且是作为“少数者”的华人作家关于身份属性和文化认同的整体性追问。因此,“离散”和文化认同无疑是贯穿于海外华人文学写作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无论是《从“认同”到“承认”——海外华人文学的文化政治诉求》、《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承》,还是《“少数者”的政治——华裔美国文学的书写策略》等等篇章中,刘桂茹都将海外华人书写的文化传承与文化碰撞作为讨论的中心,反思华人书写的话语方式和文化政治内涵,并指出,“随着全球政治文化语境的嬗变,海外华人作家所孜孜以求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意识,不仅仅应该是‘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更应是积极建构少数族裔主体性,以一种‘差异的美学’寻求文化他者的承认,并以此反抗不平等的压迫。”当然,关于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分析部分在整体的篇幅中还太少。如何能够在大量的文本与文学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学科更具针对性和理论洞见的议题,仍是刘桂茹学术成长道路上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华文文学研究是一个起点,那么刘桂茹在博士求学阶段将学术兴趣转向网络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现象研究,这或许可以视为其学术研究的再出发。这体现在她的另一部专著《先锋与暧昧——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的美学阐释》当中。对于悠长的文学艺术发展史来说,“戏仿”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艺术概念或文学形式。然而,在中国当代文学语域中,“戏仿”及其相关的文学文化现象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竞相出现于各种传播媒介,使得“戏仿”再次成为引人注意的话题。而与之相关的讨论和研究也陆续出现于各种相应的语境当中。应该说,“戏仿”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它与现代性话语、后现代语境、网络文化、大众传播、消费文化等话题息息相关,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整部专著在梳理“戏仿”术语及其相关文学现象的基础上,进入具体的文学与文化场域,主要以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作家的戏仿小说、网络语境中的戏仿文化为讨论对象,阐述“戏仿”作为一种修辞和话语策略,所承载的历史、叙事、意识形态等复杂内涵,并对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现象进行美学阐释。专著分为四个篇章,主要观点一,戏仿是一种“祛魅”的话语策略。“戏仿”活动从审美维度呈现的反抗姿态,不应仅仅被视为文学艺术内部的形式更迭,实际上这种更迭的背后可能隐藏了“抵抗”和某种意识形态的因素;第二,“戏仿”与后现代美学有复杂关系。这里涉及戏仿与互文本、戏仿与后现代“空间”的关系等等;第三,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的“戏仿”写作及其文学诉求。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策略,它还是先锋作家的“话语”形式,意欲颠覆成规,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范型;第四,网络戏仿成为话语狂欢的镜像。网络时代呈现了后现代平面化、娱乐化的文化表征,考察分析无厘头美学流行的深层文化因素及其相关的文化效应,以及网络恶搞与话语暴力的关系。这四个部分的内容大体上把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场域中数量繁多的戏仿作品做了勾连与分析。从整体的结构和文章的内容来看,刘桂茹更擅长处理的是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分析,致力于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探察事物表象背后所可能潜藏的“真相”。当然,仅从这部专著来看,每个章节的层次和深层结构以及更深厚的理论支撑方面显得有些不足。

  网络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是一个多元且富时代意义的话题,数字媒介也已成为诸多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课题。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在当代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改变了当代文化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形态,逐渐形成新的美学风格和审美范式。数字媒介已全方位介入文学成规的转型和技术美学的书写,同时,数字技术也推动了创意产业在播放平台和创作方式的变革。持续关注和研究媒介时代的文化表征与美学嬗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如果说刘桂茹《先锋与暧昧——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的美学阐释》是这方面研究的另一个起跑点,那么,其未来的研究空间及可拓展的领域将是十分广大的。

  刘小新:福建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