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乌龙江畔道岐峰

发布时间:2019-03-06 15:25:17  来源:福州晚报

  千里闽江流入福州后,分成南北港两支干流奔腾入海。南港亦称乌龙江,从西北缓缓流向东南,北临南台岛,南傍上街、南屿交界处,往南方向的分别有葛岐、高岐、晓岐、后山、流洲、元峰等六个村庄。新中国成立后,以上六个村庄,取三岐(葛岐、高岐、晓岐)末字的“岐”,元峰的尾字“峰”组成“岐峰”,成立岐峰乡,乡公署设流洲鸿涛厝。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为岐峰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六个大队按原名改为行政村。

  (一)

  高岐村,地处南屿北部,辖高岐头、安里、缸窑、坑南等自然村。高岐,宋代即有此地名。位于南屿上坎古码头接武桥旁的石碑铭文,“东至高岐渡五里,南至黄岸二十里。政和五年立”,可证该地名由来已久。高岐村出土的文物有官山南朝墓青釉皿管插器、青窑博山炉、侍者画像墓砖、宝相花纹墓砖、青釉双玉莲花灯、飞鱼等,现藏闽侯县博物馆。

  安里原名垾里,昔为十年九涝之地,常被洪水淹没。民国时,这里的陆军团长廖伯阳,体恤民苦,带头献资建堤。后来,村民兴建了小堤坝,抵挡了洪水。颇有文墨的他查阅字典,找到了“垾”字,该字释义“小堤坝,多用于地名”。恰好该地在堤坝内,垾里地名因之面世。

  缸窑,清初村民为生计砌窑烧制缸、钵等陶器,产品较粗糙。缸窑自然村有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太保庙,修葺完好,香火旺盛。

  坑南,从旗山山涧流下的溪水汇聚马鞍坪山坑内,坑恰在溪流之南端,故名,今更名为康南。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的龙安寺坐落于此。新中国成立前,该寺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共地下党游击队的活动据点。1975年,在该寺左侧的废地宫内,出土了宋代青釉、高足杯等,现藏福建博物院。

  (二)

  晓岐,原名澳岐,关西杨氏由中溪村上坎迁此。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旗山南麓山脚下的溪坂村宋代有码头,早年船在凌晨四点左右始发,从码头挥篙至晓岐港口天刚亮,故名;二是澳岐依山傍江,与湾边对岸,凌晨可听到湾边、凤岗里等地公鸡司晨报晓之声,据此村中有识之士将其更名为晓岐。

  晓岐位于南屿东北部,辖房头、观头、边线、星光、岐头等自然村,主姓杨。该村的木雕制作工艺相传较早,上街镇的木雕工艺即从晓岐村传出。该村的杨天发、杨振铨,清初雕出的工艺品名闻省垣。

  晓岐村的历史名人有宋宁宗六君子之首杨宏中;明淑女杨菊皇封太安人,敕建诰封亭于村口。

  (三)

  葛岐村,地处南屿东北部,主姓叶、张。

  据《龙珠葛岐叶氏族谱》载:“村之地形葛山一屿,貌似露出水面的一对龙珠,誉称龙珠屿,俗称葛岐屿。葛岐屿,隔洲环卫、鸡犬相闻,水可渔,洲可种,果稻蚕绩足以衣食,是个四面青洲,绿水相间,宜居宜业的村庄……境内有葛岐山遗址,尚有一块旗山诸胜之一的旗铃石,传为早年旗山旗带上系着的一颗铃子,后化幻为旗铃石,敲其石铿锵有声。”

  后山,坐落在旗山支脉伏狮岭下,太平山之后,故名。后山村位于南屿东部,辖大后山、小后山、宅山三个自然村。

  大后山自然村在村之头,主姓黄、郑。小后山在大后山之后,早年南屿四都街设此,有集市贸易,主姓黄、林。宅山,原名泽山,在旗山支脉历山之下,有泽山庙。因“泽”与“宅”福州话谐音,后演变为宅山,主姓陈。

  后山村历史名人有福州鸿儒黄鸣西(以大挑任宁德教谕)、社会书法家黄菊庵等。该村曾出土文物有西晋墓的青铜鐎斗、青黄釉带盖多嘴壶等。

  流洲,早年为沙洲地,四面都是流水,故名。流洲村位于南屿镇东部,辖上流洲、下流洲、浦口洲,主姓陈、杨、郑。陈、杨两姓氏均为渔民,信仰蛇神,上流洲、下流洲都建有九使庙。南屿水西林蕉府行宫(俗称九使庙)就在上流洲的对岸。

  元峰,有两座山丘,状若“鼋”身,大座的叫大鼋,小座的叫小鼋,后简写为大元峰、小元峰,统称元峰。元峰村在南屿镇东北部,主姓张、方、兰。村民以汉族为主,尚有畲族。辖大元峰、大浦里、小元峰、方厝垱、新厝等自然村。(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