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之争议

发布时间:2019-01-16 09:28:40  来源:福州晚报

  《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屡被研究今福州和今泉州的学者引用。学者们各取所需,一种说法是描写唐代泉州(今福州)的繁荣,另一说法是描绘今泉州在唐代时的昌盛景象。

  引起争议的原因缘于《全唐诗》第99卷录有张循之《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而第208卷也刊有包何一首《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一作《送李使君赴泉州》)诗。两诗均曰:“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

  《全唐诗》刊载同一首诗,却有两个相隔数十年的作者。要分辨此诗是写今福州或今泉州,第一要确定今福州什么时期名“泉州”,第二是确认今泉州设置于何年,第三是作者写诗年代,第四是李使君是何许人。

  为此,笔者认为:

  一、福州原名“泉州”。《三山志·叙州》记载:福州在“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泉州,废建安、南安二郡来属”。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福州在“陈废帝改为丰州,又为泉州,因泉山为名。隋大业二年改为闽州,三年改为建安郡。武德六年改为泉州,八年置都督府。景云二年又为闽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都督府,因州西北福山为名”。两书记载说明:福州在隋开皇九年(589)至唐景云二年(711)曾两次称“泉州”,开元十三年(725),改闽州为福州,福州之名使用至今。

  张循之撰《送泉州李使君之任》在今福州称“泉州”期间。张循之,洛阳人,与弟仲之并以学业著名。武则天时,上书忤旨,被诛。《全唐诗》第99卷录有张循之诗六首:《巫山高》《送泉州李使君之任》《长门怨》《巫山》《送王汶宰江阴》《婺州留别邓使君》。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后,武周皇帝,自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至长安四年(704)退位,实际在位22年。武则天在位时,今福州时名“泉州”。今泉州是在武则天退位七年后才设置的,为此张循之《送泉州李使君之任》的“泉州”即今福州。今泉州是在张循之被杀后才设置的,为此张循之所写诗文为今福州,与今泉州无关。

  二、今泉州设置于景云二年(711)。《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今泉州,本南安县也,久视元年(700)县人孙师业诉称赴州遥远,遂于南安县东北界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改为泉州,即今理是也。”

  包何《送泉州李使君之任》在今泉州建置之后。包何,包融之子,生卒年不详,字幼嗣,润州延陵人。与弟佶俱以诗名,时称“二包”。天宝七年(748)进士。大历中,官至起居舍人。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行于世。其代表作有《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一作《送李使君赴泉州》)、《和孟虔州闲斋即事》、《同李郎中净律院梡子树》、《同阎伯均宿道士观有述》、《送乌程王明府贬巴江》、《同舍弟佶、班、韦二员外秋苔对之成咏》、《送王汶宰江阴》、《和苗员外寓直中书》、《阙下芙蓉》、《江上田家》、《送韦侍御奉使江岭诸道催青苗钱》、《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裴端公使院,赋得隔帘见春雨》、《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一作《生日》)、《同诸公寻李方直不遇》、《婺州留别邓使君》、《寄杨侍御》(一作包佶诗)、《赋得秤,送孟孺卿》等。

  假如《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是包何写的,撰诗时间应在天宝七年(748)中进士之后,其时今泉州之名已存在37年以上了;即使包何在进士及第之前所撰,也是在今泉州建置之后。

  三、《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作者之疑。《全唐诗》第99卷刊载张循之所撰《送泉州李使君之任》《送王汶宰江阴》《婺州留别邓使君》这三首诗,在《全唐诗》第208卷全部变成包何作所。在一书的两卷之中,它们的诗文几乎一模一样(仅有一字不同)。

  出现此情况有二:一是张冠李戴。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全唐诗》时“考订粗疏”,而造成“张冠李戴”。即把张循之所撰套用包何之名,或把包何所撰之诗套用张循之的名字。二是包何亲自撰写或引用张循之所撰三诗。

  四、谁是真正作者。对照两个泉州设置时间及作者写诗年代,张循之《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是写今福州。福州港始辟于闽越国时期,闽越王无诸都东冶,东冶即今福州,故福州港古时被称为东冶港。福州港自闽越国至唐五代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唐元和年间裴次元等人所撰的《球场山亭记》记载福州其时“海夷日窟”“货贸实繁”,佐证今福州其时有“市井十洲人”。五代王审知开辟甘棠港,使福州港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

  今泉州港繁荣于宋、元。《辞海》记载:“唐景云二年改武荣州置州。治晋江(今泉州市)。元改为路,明改为府,1913年废……宋元祐二年(1087)在州城置市舶司。南宋、元是全国最繁盛的海外贸易中心。城南‘蕃坊’,为阿拉伯等国商人聚居处。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目前还没有足够资料证明今泉州在唐代已成为大型商港。

  王审知死后,闽国内乱使福州港逐渐衰弱,其大商港地位也逐渐被泉州港取代。闽王王延曦在福州设立市舶司,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王延曦被朱文进杀害后,连重遇杀朱文进,林仁翰又杀连重遇,福州裨将林仁翰再杀连重遇……其时王审知在福州的子孙被杀尽,遂谋迎王审知之子延政(审知第十子)来闽都。王延政遂改殷国为闽国,称闽帝,国都设在建州(今建瓯),以福州长乐府为东都,派他的从子王继昌坐镇福州,移市舶司于泉州。闽国末期市舶司从福州迁移泉州,可佐证唐代时今泉州尚未形成繁荣的城市。市舶司迁往泉州后,泉州逐渐繁荣,泉州港在宋元期间才成为世界大商港。

  包何是否撰写或引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此事有待探讨。

  一是包何确实有写古泉州(今福州)诗。古人写文章时,常有不使用今地名而用古地名的习惯。如泉州市古称“温陵”。林蕴《泉山铭》曰:“泉州,侯官界也。无何析侯官为闽州,改温陵为泉州,迹其源本一地也。”宋绍兴己巳年(1149),袁复一等在鼓山摩崖石刻中镌有“锡山袁复一太初自富沙如温陵”之句,说明袁复一等人在温陵改名为泉州的438年后仍用温陵之名。又如宋元符庚辰年(1100),程遵彦等在鼓山灵源洞题刻中有“温陵许毂”之句。故不排除《送泉州李使君之任》原作者是包何的可能性,倘若是包何所撰,他仍称时已改名为福州的古泉州为“泉州”。

  二是包何撰写或引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来赞扬今泉州。今泉州在唐代虽未形成大商港,但其时已有外国人居住。《闽书·晋江·灵山》记载:“灵山,自郡东南折而东,遵湖冈南行为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国之祖也。那国有吗喊叭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曰西方圣人之墓也。”唐代时,泉州已有“市井十洲人”了,为此不能轻易否定包何《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是撰写今泉州的可能性。

  五、李使君的身份。《辞海》记载:“使君,旧时尊称出使的人为‘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三山志》记载:自唐咸亨二年(671)至景龙三年(709)泉州刺史姓名“失于记录”。唐武德六年(623),“置都督府。先七年,制不满十州(洲)为中都督府,刺史兼都督。义童兼都督。自此止,书刺史姓名,都督不书”。即,唐咸亨二年(671)至张循之被杀期间,《三山志》等地方志没记载泉州刺史姓名;从唐武德六年(623)至张循之被杀期间,也没记载泉州“诸使”姓名,因此造成出使到泉州(今福州)的李使君身份更加难于考证,如能弄清李使君身份就可迎刃而解。倘若李使君在张循之被杀前任泉州刺史,此诗肯定是张循之所撰;如果李使君于景龙三年之后为泉州刺史,其诗必是包何所写。李使君何许人,有待研讨。

  综上所述,《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的作者只有一人,可肯定有一作者被张冠李戴,真正作者是张循之或是包何至今仍是“疑案”。如果《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作者是张循之,可确定是写今福州。如果是包何,他写今泉州的可能性较大,也不排除是写古泉州的可能性,此事仍属存疑,有待进一步考证。

  (黄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