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漫谈长乐与海丝

发布时间:2019-01-16 09:22:53  来源:福州晚报

  长乐“海”味

  “海丝”,重在“海”。没有“海”,就构不成海上丝绸之路。值得一提的是,长乐特别有“海”味。

  从地理环境来说,长乐濒江临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海丝”优势。《福建省政区地名概览》记载:“(长乐)海域面积123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93.8千米,有大小岛屿34个。其中以白犬列岛最大。”“全市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1260平方千米,是陆域面积的1.74倍。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226.7平方千米。”海岸线和海域面积都是“海丝”城市必备的条件。因为有了广袤的海域,所以才能开拓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此外,长乐濒海的乡镇就有梅花镇、文岭镇、湖南镇、漳港街道、文武砂镇、江田镇和松下镇等。

  这么多乡镇中,最典型的要属梅花镇,它在明代以前就建有梅花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长乐县西北。有闽安镇、五虎门诸处,实为省城门户。东北文石、梅花所,突出海中,与连江定海所相对,亦省城右臂也。自梅花至松下巡司,中历十一澳,皆东沿大海,并岸水浅,独松下渐南,与福清接壤,广浙商船,往往泊此。”海船者通洋,多由梅花港开始,称“梅花放洋”或“梅花开洋”,场景十分热闹,连福州城里的文武百官,都曾赶来凑趣呢。

  明御史朱淛《游梅花城》记载:“吴航尽处是梅花,堞嵲孤城寄水城。万里楼台通海气,半空笑语落人家。月移峰影侵宵柝,风送潮声答暮笳。闲倚危岩开眼望,高低斥卤半桑麻。”“万里楼台通海气”,这里的“海气”,说的就是“海外的风味”了。

  长乐“海”味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港口、码头、道头都是货真价实的“不冻港”。《福建省政区地名概览》记载:“长乐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暖和湿润,夏无酷暑,冬短少霜雪,年平均气温19.5℃。”从古到今,长年可以通过海洋,抵达全球各地。

  长乐“海”史

  范晔《后汉书》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汛海而至。”东冶,即东冶港。东冶指的是福州的“闽越国”。宋《三山志》记载:“高帝五年(前202),封无诸为闽越王,王故地,都冶。”所以,闽越国即东冶国也。笔者以为,这个“冶”,不仅是福州的冶山,也并不单指一个港口,而是包括福州在内的一个“闽越国”,而且更不能排除当时闽越国辖内、现在的长乐区。因为长乐区正在其海口。这正是有史可稽的长乐“海”史。

  至“三国吴景帝时(258—259),置典船都尉,领谪徒造船于此”。《三山志》记载:“(旧记)开元寺东直巷,吴时都尉营,号船场。”需要厘清的是“此”,并不是“都尉营”。“都尉营”“船场”等皆为当时的行政机构,而不是造船的工场。工场而是在闽江口的长乐太平港,因此长乐称“吴航头”,至今还别称“吴航”。长乐有优越的造船条件:一是有宽敞的场所;二是临江面海,便于铺设船坞;三是当地有许多熟悉造船的工人。长乐有如此优越条件,为其后来成为中国重要的造船基地奠定基础,为开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作出历史贡献。

  到了明代的永乐年间,更有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海上壮举。史载,郑和统领舟师三万多人,前后出使七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下西洋时,曾在长乐的太平港停泊候风、造船补给等。

  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大量的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银器等,沿途进行贸易活动。马欢《瀛涯胜览》记载:“暹罗国,中国宝船到暹罗,亦用小船做买卖。溜山国,中国宝船一二只亦到彼处收买龙涎香、椰子等。法祖儿,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翥丝、瓷器等物。在古里,双方贸易采取了各派代表打手成交的办法。宝船一到,古里政府派头目和牙人,与中国官员议立某日打价,至日,(明方)先将带去绵绮等物逐一议价已定,随写合同价数,(彼此)各收。其头目遮地即与内官大人众手相孥,其牙人则言某月某日于众人手中拍一掌已定,或贵或贱,更不悔改。”

  郑和的船队自然也买到许多西洋的珍奇。如,在阿丹买到二钱许的猫睛石、高二尺的珊瑚、大颗珍珠和金箔、蔷薇露、长颈鹿(麒麟)、狮子、斑马(花福禄)等。于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涎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这些便是“长乐与海丝”的主要历史。

  长乐“海”人

  “海人”便是下海之人。古往今来,长乐到国外经商、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人,不胜枚举,最有名的当属明代的陈振龙。

  陈振龙,长乐县九都青桥村(今鹤上镇青桥村)人,明万历元年(1573)生,后弃学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吕宋,无意中发现“朱薯被野,生熟可食”。他潜心栽培技术,并引种回福州,后来在达道屋后的纱帽池试种。之后,振龙子经纶将薯呈验。巡抚金学曾批曰:“准饬谷属,依法栽种。”万历二十二年(1594),岁饥,金学曾饬令推广,“教民种之,赖以度荒”。番薯在福州引种成功后,很快就推广到全省各地,渐及杭州、南昌、武昌等地。

  其次,便是明代的蔡茁。

  清人何求的《闽都别记》记载,明永乐年间,郑和、王景宏、侯显等三太监奉旨出京,到福州长乐县吴航头候风下西洋。“候风”期间,一面设厂造船,一面招聘船员。适有个长乐梅花乡人赶来报了名。此人姓蔡名茁,获准上船,过了一段时间,随船出发,泊在琉球附近大海的一个孤岛边,忽然浑身发癞,遍体起泡,将至于糜烂。郑和知道,此病称麻风,当时无药可医,而且最易传染。若传染开来,全船人将无一幸免。郑和正无计可施。蔡茁说:“小人愿留在此岛,听天由命,免得大家一起受罪。”

  一日晚上,有一个洞穴,爬出一条大蟒蛇。那蟒蛇也不害人,只是爬上一棵大树。一群的小白鹭,还未学会飞,都成了蟒蛇嘴里的美味。不久,蟒蛇吃饱,爬下大树,到溪边喝水。这一切,蔡茁都看在眼里。蔡茁心想,此蛇不除,我必遭其口,要想个办法才是!第二天,他便在附近砍了竹子,削成数十把竹刀,再用火烤焦。然后,他把竹刀都插到溪边的草丛里去,刀尖向上,专门等那条蟒蛇再到溪边饮水。

  果然,第二天晚上,蟒蛇又出动了,吃了几只小白鹭后又到溪边饮水。爬行过程中,蟒蛇的肚皮被竹刀刺破许多口子,鲜血直流,随后死去。蔡茁大喜,即取一把铁刀剥下蛇皮,将蛇肉带回屋里。他砍下一段蛇肉,放在锅里煮,随后便一块一块地慢慢吃着。说也奇怪,那蛇肉很解毒。刚到傍晚,蔡茁身上的创口不但结了痂,而且不流脓血,不瘙痒了。蔡茁知道这蛇肉是宝贝,把剩下的都用盐腌起来,心想有朝一日能回到长乐,把蛇肉分给大家治病。

  冬去春来,过了一年,忽有一阵大风,把一艘大船吹到孤岛边来。蔡茁认出是明朝的宝船,大喊着:“郑大人,郑大人,快把蔡茁带回长乐去!”郑和等人,听到喊声,忙寻蔡茁,见他身体复壮,十分惊喜,忙将其带上宝船问话,才知道蔡茁这一年来吃尽了许多苦头,感叹说:“好人必有好报。”蔡茁感激不尽,把蛇肉等岛上的宝贝通过郑和等人呈献给皇帝。皇帝大喜,下旨,“着蔡茁为闽人三十六姓之首,赴琉球定居”。自此,蔡茁定居琉球的九米村,成为该村蔡姓的始祖。琉球王尚巴志还委其为大夫。后来,蔡茁为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作出贡献。

  蔡茁在九米村传了十余世。有个叫蔡金城的后裔,官耳目大夫,生有女儿叫蔡红亨,才十六岁,精于琉球的刺绣工艺。她执意要回长乐梅花寻根认祖,并在梅花接上了族谱。因为她的辈分高,所以梅花乡人都称她为蔡姑婆。蔡姑婆在梅花期间,教习当地妇女绣花描图,又传授琉球医术。因感念梅花乡人的深情厚谊,蔡姑婆弥留之际特别留下一副绣花的手袖作为纪念。不久后,蔡姑婆病逝于梅花。按当地习俗,蔡姑婆的遗体要运回琉球。后来,梅花的蔡氏族人把手袖作为衣冠冢,在梅花古城东门外西施弄的一个岩谷里建了一座“蔡姑婆庙”,俗称“姑婆宫”。之后,皇帝降旨,封其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

  (林国清 林荫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