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福建都城隍的下属藤山巡山王

发布时间:2018-12-18 15:20:35  来源:福州晚报

福建都城隍的下属藤山巡山王

藤山三圣王庙

  一

  藤山三圣王庙,坐落于仓山区东升街道东升村内,据传此庙建于唐朝后期,主祀白马王、巡山王、康懿王。

  相传,三圣王中的巡山王姓阮讳郎,仓前山埔头下人,早年丧父,无兄弟姐妹,每天以卖猪肉为生计,侍奉寡母至为孝顺。阮郎长得一表人才,且为人忠厚老实。他的肉店货真价实,从不卖瘟猪、死猪和老母猪肉,也从不短斤少两,做到童叟无欺,所赚之钱经常施济穷人。阮郎经常在夜晚上走马山修道,由于心诚,羽化于山中日月潭。土地公禀报给阎城,福建都城隍念其孝义可嘉,遂封为“藤山巡山王”。

  三圣王庙的前身为走马山白马王庙。据民国蔡人奇《藤山志》卷之二记载:藤山三圣王庙(白马王庙)在走马山。相传,庙原在山顶,明季,迁至此。清康熙间(1662-1722),里人郑必助等筹巨资重建,正座三间,其头门三间为合境公建。雍正末(1735),通乡改建。乾隆间社友重建,乾隆二十九年(1764),又建楼三间。庙旁有一口瑞泉,泉水清冽,盛夏不涸。白马三郎事迹录后。咸丰间(1851-1861)乡间又募缘重修,庙前壁前竖华表等。后有食灯楼,大士殿,又一座祀三郎、后宫及临水夫人、土地财神诸神,大殿祀白马王、巡山王、康懿王。

  二

  辛亥革命前期,走马山三圣王庙成为福州革命团体重要的活动地方,是革命党人加盟宣誓的地方,主持人是福建辛亥革命十杰之一的刘元栋和严骥(汉民)。

  民国时期,福建督军李厚基的母亲因患病曾到庙里进香。回家后,她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巡山王带一名老医师替她看病并送药,醒来后果然是药到病除。李厚基见其母痊愈,非常高兴,令人制作一块“体天福善”的匾额,从城里敲锣打鼓,沿途步行抬到三圣王庙,悬挂于殿前。此事曾轰动整个福州城。

  民国六年(1917)夏天,福州大旱,时任海军上将的萨镇冰也来庙中向三圣王祈雨。连续祈雨三天后,果然是彤云密布,天降甘霖,百姓得救,他后来也送来“泽备苍生”题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宇被改成小学,乡人将其从走马山迁到今址埔头下。1982年,当地乡人及信徒筹资对三圣王庙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庙宇,拥有正殿、后宫、厢房、前亭、大王、天井殿等建筑。正殿中,端坐白马王、巡山王、康懿王的塑像,戴冠着袍,神态庄严;左右配祀四位护法元帅和八位神将。特别是浮雕彩塑的法将工艺高超,衣饰流畅,沥粉贴金,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后宫供奉孙大奶、白仙娘、鳝夫人。

  三圣王庙香火鼎盛,曾从这里分炉至南屿、施埔、古田及广东等地。

  三

  埔头下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俗话,即“埔头下没园有菜,没有女儿也有女婿”。说的是在古代,有一年这里举行规模盛大的“迎泰山神”活动,四面八方的闾里乡亲、亲朋好友都赶过来参加,人山人海,比过年还要热闹。村里有个姓林的木匠,有个女儿名叫林丽娘。姑娘年方二八,容貌长得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看见“泰山神”潇洒倜傥,心中不由暗暗发誓:“奴家将来若能嫁给这么漂亮的夫君,虽九死也无怨了。”事后,她还向闺密透露出这份心思。岂知,当晚林丽娘真的就被“泰山神”娶走,当了“泰山神”的第三夫人。第二年,又到迎“泰山神”的时候。林木匠一见“泰山神”,便怒不可遏,挥起木匠斧头向其当头砍去,一边大喊:“还我女儿来!”“泰山神”毫无防备,躲闪不及,额头被砍中。如今,“泰山神”额头上还留着一道疤痕,据说就是当年埔头下岳父大人砍伤的。乡亲们都以为这下林木匠要闯大祸了。岂知,大度量的“泰山神”女婿不仅没有计较岳父的这一斧之仇,反而还暗中赠送黄金白银资助老丈人,让他去做豆芽菜的批发生意,从而发了大财。林木匠寿至百岁,无疾而终。

  埔头下每年迎三圣王的活动都非常热闹。据传,明朝宰相叶向高告老还乡后也经常来看迎神赛会。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叶相从城里花园弄芙蓉园出城看迎神赛会。天色尚早,叶相先到著名的王大盛店抽烟,吞云吐雾之际,来了两名轿夫,其中一人急着要抽烟,打了好几下火石就是出不来火。叶相见状好心好意递给纸煤火,这名轿夫大口猛吸后大咳不止,不一会儿,脸变猪肝色而命归黄泉。由于人命关天,不多时,县官赶到,初断是烟叶有毒,要捉拿店老板治罪。关键时刻,叶相出来说话,告知是轿夫吞烟过猛所至,县官见有叶相作证,马上作出与老板无关的结论。由于突发案情延误了迎神,官民议定推迟补迎神。三日后,叶相和府县大小官员光临埔头下,高湖龙灯、林浦龛桥、茶亭香担、铺前顶龛马、仓洲八将等各种民俗节目都来参加。当晚,福州城里万人空巷,仓前山埔头下人头攒动,盛况空前。“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后”的民间俗语一直在三叉街、下渡一带流传至今。

  相传,清末有一个在下渡街做生意的广东人,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快过年了,他带着妻儿返乡过年。他的船刚出闽江口,忽遇狂风暴雨,船只左右摇摆不定。在这危急关头,商人大声喊叫:“三圣王速来救我!”连喊数声后,艳阳高照,霎时间风平浪静,商人平安回家过年。新年过后,商人又带着许多广东货来下渡街经商。他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资修庙谢神。

  四

  埔头下的走马山,昔名鳌头山。据《藤山志》载:“鳌头境之右突起一峰,曰走马山。”据传,明时乡里人掘地得一石碑,碑文曰:“走马山前看走马,泛船浦里泊番船”。据《福建通志》记载:汉闽越王郢的第三子驺寅,善骑射,骑白马,曾在鳌头山走马驰骋,故又称走马山。驺寅为民除害,在鼓岭下的鳝溪射杀水怪,搏斗殉身,百姓尊为白马王,遂建白马王庙祀之。这是走马山得名的一种说法。

  走马山得名还有一说。《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英美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仓前山设领事馆,外国商人、传教士大量涌入,开洋行、银行,建教堂、别墅,办学校、医院,泛船浦辟为商埠,仓前山成洋人聚居区。洋人为消遣作乐,要建赛马场。清光绪初年,福州的地方官吏百般媚外,拨款强购三叉街附近的350亩农田交英国人管辖,年收租银1000两,洋人在此建跑马场。每年冬春两季为赛马期,热闹非凡。赛马时,跑马场不准中国百姓进入,百姓只得跑到不远处的鳌头山上远观。故鳌头山又被老百姓称为“走马山”。

  不管是哪一种传说,总之明代此地出土的“走马山前看走马,泛船浦里泊番船”石碑,其碑文后来变成真真切切的谶语了。

  当年外国人建成跑马场后,每年骏马都要失踪,民间传说是被三圣王收为座骑。最为奇怪的是每次赛马时,都有一头陌生的大白马跑在前头,然后不知去向,当地人都说此白马与藤山三圣王庙里三圣王骑的座骑是一模一样的。

  作为福建都城隍的下属,藤山三圣王庙的文化内涵与福建都城隍一脉相承,内容丰富。其奉祀的主神都是地方保护神,其配祀的四位护法元帅和八位神将,也多为民间或当地有功于民者,故庙中镌刻的多副楹联颇有哲理性,主题突出保境安民、劝善惩恶。现略举二联如下,其一为:“祀典喜重兴千家泰顺,神灵欣永驻合境安宁。”其二为:“祐黎民人杰鸿图大展,镇鳌头地灵威灵显应。”

  (林恩燕 林久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