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龙瑞寺大殿与千佛陶塔

发布时间:2018-12-04 09:58:23  来源:福州晚报

龙瑞寺大殿与千佛陶塔

龙瑞寺大殿

龙瑞寺大殿与千佛陶塔

千佛陶塔

  龙瑞寺大殿

  龙瑞寺在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燕山之麓,因寺旁原有池塘,乡人称其为池墘寺。始建于唐天复元年(901),明天顺二年(1458)、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陶塔等,占地面积1303平方米,2001年增建观音阁,改建天王殿。

  大雄宝殿平面呈回字形,内口字形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二十根瓜棱形唐代石柱支撑殿顶,石柱粗大,其中六根内柱胸围达1.95米。正殿周以游廊,使整座大殿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石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大殿正面基座系唐代原物,基座有十二面青石浮雕,雕刻人兽花卉图案,如胡人进象、龙宫献宝、仕人观莲、龟寿鹤龄、双狮戏球、牡丹、茶花等。浮雕造型生动活泼,雕工精致。殿内供奉的佛像中,有一尊石佛结跏趺坐,肃穆雍容,传为唐宋遗物。殿左墙外壁镶嵌一块光绪十九年(1893)镌刻的“重修龙瑞寺碑序碑”,碑高229厘米,宽88厘米。碑文记载:“燕山之麓有寺,额曰‘龙瑞古刹’,其制如涌泉寺等。闻诸父老相传性云建之于唐。”

  殿柱原悬挂一副楹联:“古刹枕山凹,长留住千余年塔影。寄居隔江水,夜来听百八数钟声。”所谓“千余年塔影”,乃指庭院中原有的一对千佛陶塔,塔烧制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1972年移至鼓山,置立于涌泉寺前。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屋顶,2001年改建为混凝土结构。

  2001年增建的观音阁位于大殿后侧,面阔六间,进深五柱,两层,混凝土结构。

  大殿与天王殿之间的庭院有一口宋代石盂。盂为圆口直腹,高57.5厘米,外口径90厘米,口沿厚10.5厘米。口沿上刻“绍熙癸丑岁造”,楷书,字径6厘米。

  福州地区迄今已发现唐五代寺庙大殿基座浮雕仅有三处,即龙瑞寺大殿基座唐代浮雕、连江宝林寺大殿基座唐代浮雕、福州北峰翠微寺五代大殿基座浮雕(原大殿已毁,尚存十几块石板浮雕)。龙瑞寺大殿及基座石雕于1983年被列为福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陶塔

  龙瑞寺千佛陶塔有两座,原在大雄宝殿前,1972年迁往福州东郊鼓山涌泉寺天王殿前,分置东西两侧。东塔名“庄严劫千佛宝塔”,西塔名“贤劫千佛宝塔”。两塔造型相同,均为陶质,仿楼阁式,八角九层,高6.6米(不含石基座)。塔身施灰绿釉,后人又在塔身涂漆,使之呈棕褐色。造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系分层烧制,垒叠而成。“庄严劫千佛宝塔”有雕像1092尊,“贤劫千佛宝塔”有佛像1122尊。须弥座分两层,底层角柱雕8尊袒胸露臂的托塔力士,上层束腰饰有狮子、麒麟等动物浮雕,并阴刻建造年代及工匠姓名。东塔刻文:“当山比丘造乾恭为四恩三有,法界含生,特发诚心,敬造庄严劫千佛宝塔一座,安于大殿前,永为四众瞻礼,然愿当来常值□□。时□宋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十□□□日谨题。监院僧若观、住持传法沙门载文,匠人高成。”西塔刻文:“闽县永盛里清信弟子郑富与室中谢三十一娘,各为心□四恩三有,法界含生,同发心敬造贤劫千佛宝塔一座,舍入龙瑞寺大殿前,永充供养。然愿今生宿世罪□消除,阖家男女新妇孙侄等,现处当来善牙增长,次希有情俱沾利乐。时大宋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十月初一日谨题。缘化僧若观,劝首住持传法沙门载文,匠人高成。”

  塔身各层的八面中,每面雕刻66尊至164尊不等的佛像,佛像均结跏趺坐。塔每层均置双重塔檐,飞檐翘角;檐上雕有筒瓦、瓦当、滴水,檐下饰有斗拱;每个翘角下挂一个铃锋,上塑一尊镇塔武士或僧人。塔刹为宝葫芦状,塔座饰有莲瓣浮雕。

  千佛陶塔于1961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千佛陶塔与鼓山摩崖石刻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