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石獭:塔礁洲“镇宫之宝”

发布时间:2018-11-20 15:11:54  来源:福州晚报

  人体有穴位,乃通血脉也;大地有穴位,乃天成吉兆也。闽侯塔礁洲村民之先祖,曾于明季拓荒肇基时,发现斯地露出的天然洲礁上,有一块突兀的磐石,长3.07米,高0.46米,宽0.7米,色呈黝黑,通体发亮,其状极似水獭,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故有“獭穴”之称。而大王宫则建于獭穴之上,乃天赐灵物,神来之化,八闽独有,九州罕见,可谓“镇宫之宝”也!

  獭乃灵异之兽,形似小海狮,嘴尖、牙尖、须尖,属两栖类,有水獭、海獭、旱獭之别。水獭多栖息于闽江下游支流的岛礁洞穴中,以捕鱼为食,每衔之鱼,必吸其血后,将鱼整齐排列于岸上,仿佛祭祀天地,真神奇秘异也,此乃“獭祭”掌故之由来。

  水獭体肥壮,嘴尖牙利,嘴两旁有粗须,四足短,尾尖如锥,趾间有蹼,其皮毛珍贵。

  獭有许多故事。据清代孟熔熔《丰暇笔谈》记载:

  他家里保存有水獭手一只,治骨鲠极有效,可惜这只獭手在清康熙丁亥年(1707)丢失了。獭手如鹅卵大,五指像人指,爪特别锐利,如有被鱼骨鲠喉者,只要将獭手在喉咙处刮三下,骨即自消。这种獭手很难得到,必先将抓到的大獭,关在一个密室里,用鱼放在它面前,稍离远些,人要避开暗中观察,以免惊动。因为獭很机灵,獭要吃鱼,因鱼放得比较远,则“舌自口中伸出,人便从其后急抓得之,以刀截后腊之”。但这种“舌”很难得到,“百不能中也”。

  《礼记·月令》记载:“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后来人们便把写文作诗罗列典故,称为獭祭。《说苑》曰:“唐代诗人李商隐为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沿海地区有“疍民”水居,因善于潜水捕鱼,故男的疍民称“獭公”,女的疍民称“獭婆”。

  如遇冬天河水结冰,獭便在河岸上的草丛洞穴里,等待春天天气转暖。《淮南子·时则训》载:“东风解冻,蛰虫始振苏,鱼负上冰。”这时冰开始融化,水下鱼开始浮上,于是獭便出来捕鱼,称“獭祭鱼”。

  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八里,有一则记载獭的神话故事:古时有一个人名叫丁初。一天,他因有事外出,天临暮回来,见有一个女人跟他后面,上下衣裳都是青黑色,带一把雨伞,呼唤他的名字。但因天色渐暗,丁初为了赶回家,所以走得很快,越走越远,回头看那个女人时,只见她像一条鱼跃入水中,听到水流的声音,衣裳皆散,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大獭,名叫“苍獭”,那女人头上的那把雨伞则变成荷叶。原来丁初见到的那个女人是“苍獭”变的。于是,人们便把“荷叶”叫作“獭伞”。

  (刘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