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朱熹与亭江龙津书院

发布时间:2018-11-20 15:07:27  来源:福州晚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晦翁、云谷山人、沧州病瘦等,别号紫阳,又称考亭。他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生于福建尤溪,生前11次到过福州。

朱熹与亭江龙津书院

朱子祠

  创办书院

  据《榕城考古略》等地方文献记载,朱熹于“避伪学禁”期间,到福州亲自创办,或协助创办了福州紫阳讲堂、福州竹林书院、福州贤场书院、福州高峰书院、福州濂江书院、亭江龙津书院、长乐龙峰书院、罗源文公书院、闽县吟翠书院、连江丹阳书院、闽清梅溪书院等。

  亭江龙津书院位于今马尾区亭江镇长柄村。三国时期,长柄村为东吴造船冶铁的地方,宋时称“铁冶场”,后山有“龙潭”,并有朱熹“跃龙津”等碑刻,所以又称“龙柄村”。清四川夔州知府、里人王有树曾为长柄村朱子祠撰书《龙津书院祀典记》,“吾里龙柄,宋之铁冶场也。自绍熙五年(1194),伪学之禁兴,紫阳朱夫子避地居此。”

  朱熹碑刻

  长柄村后面的双髻山有朱熹的两块碑刻,即“得月潭”与“跃龙津”。

  《榕城考古略》曰:“(双髻山)在合北里。从香炉峰逶迤而来,重峦叠嶂。上有龙潭,悬岩夹立,飞流七十丈。潭前石屏高丈许,东有锦屏、兜鍪,有笏石、动石。溪曰岊溪、浩溪、龙迳溪。《名胜志》:从浩溪涉上,有半练。又上,有石梁,水帘喷注其中,有白气如虹,随人叫呼而出,声止亦灭。自此而上,峭壁夹天。西有龙门水注下,可二十丈,广杀十之六,为第三龙潭,无径可上。就东石壁二百余步,至第二龙潭。两壁愈高,几及千尺,瀑正向西,日光射之,白练如带,飞下四五十丈,下注潭口,可二丈,深不可测。潭前旧有石屏,龙怒而碎之。自此峭壁直上如削,欲上第一潭,不可得。明董应举有《龙潭游记》。”

  朱熹亦到双髻山,因此有“得月潭”和“跃龙津”之碑刻,为双髻山壮颜生色。可惜,“得月潭碑”已毁,今唯余“跃龙津碑”。“跃龙津碑”通高168厘米,宽59厘米,厚15厘米,前后两面均阴刻“跃龙津”三字,行楷,字径34厘米。但该石碑已断为三块:一块在荔枝树下,另一块在水池边,还有一块在长安村村民家中。1990年1月,三块断碑移至朱子祠边。

  龙津书院

  朱子祠,旧称“龙津书院”,得名于朱熹的“跃龙津碑”。

  书院者,读书和藏书的场所也,有别于现代的学校。《辞海》记载:“(书院)始于唐代。开元六年(718)设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725)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贞元中,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宋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尤盛。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岳麓号为四大书院。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中,个别钻研是主要的。这正是宋代朱熹理学书院的发展模式,自然,龙津书院也不在其外。

  《福州姓氏志》记载:“汝嘉曾与朱熹同在永南梅涧燕山讲学辩道,朱熹题‘贻燕堂’匾额赠予。”汝嘉,梁姓,闽县永南里梁厝村人(今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为梁厝村的梁姓始祖,与朱熹有至好之交。梁厝村与龙津书院仅有马江一水之隔,所以常在一起“讲学辩道”,或于龙津书院,或于梅涧燕山,相互切磋理学之要旨。

  可以肯定,龙津书院的规模不大,三五个人,或十多个人便是。但因为有朱熹这一“金字招牌”,书院聚集了不少学者,如梁厝村梁姓始祖梁汝嘉、梁汝熹兄弟,永福县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梁汝霖,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梁汝昌等。他们之中,有些比朱熹的年龄更大,有些比朱熹更早一些成为进士,但都不妨碍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以龙津书院为标志物,聚集在一起。

  到了元明清三代,书院才慢慢改变其性质和形式,成为应付科举授读的地方。于是,董应举、郭复之改龙津书院为“朱子祠”,祀朱熹。因此,长柄村应该是先有龙津书院,后才有朱子祠。《马江春秋》记载,“长柄村的朱子祠,陪祀者有梁汝昌和郑庸斋二人”。梁汝昌的身份,前文已提过,但郑庸斋何许人,还未见相关记载,有待查考。清咸丰年间,朝廷赐长柄村朱子祠“敦崇政学”匾,并将其列入闽县祀典的四座“朱子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子祠改为长柄小学。1983年,长柄小学另迁。1986年,福州郊区人民政府(当时长柄村属于福州郊区人民政府管辖)公布其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林国清 林荫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