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濂江书院原貌记忆

发布时间:2018-11-19 11:31:10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林镇冠 林华熙

  林浦村位于福州市南台岛东北部,北向隔闽江与鼓山相峙,南边横卧九曲山(村民俗称狮头山),与五虎山相望。村前闽江支流濂水河把整个村庄环抱,洲渚纵横、柳竹相绕、渔舟泛波,一派江南水乡景色。

  在闽江岸边有座小山岗,座落一所古风楼宇,曾有历代朱熹等学者在此讲学,名为濂江书院。该书院始建于唐代建中四年(783年),原为鼓山涌泉寺廨院,后改为书院,宋代正名濂江书院,是至今福州唯一保存最良好的古书院。

  书院的主楼叫文昌阁,是封火墙木结构的两层楼宇。

  一层大厅的大门是六角形。门眉上挂一面“文明气象”匾额,白底黑字。大厅内排列书桌,东西两侧为厢房。大厅前庭院两侧矮墙装饰古典花格,墙边各有小花圃,种有桂花、茶花、侧柏、月季、兰花,环境幽雅静谧。庭院中央有一个大石臼,刻书“知鱼乐”,原是洗笔处。大石臼前石栏碑刻“濂水龙腾”(后面),“文光射斗”(前面)。在石臼与石栏之间,一株苍劲榕树,根须从盆中崩发出来延伸到地面石缝中,把景盆与石底座抱绕,榕树向天陡长,树冠茂密覆盖文昌阁一层屋檐瓦面,可谓繁荣茂盛充满生机。因其过分枝繁叶茂压坏一层瓦面与屋檐,特别在台风时节受损坏程度更加严重。之后,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株被毁掉,只留下盆石底座。

  从一层大厅左右走廊可上二层,向左迎来别有洞天背景的假山花圃。一株粗壮丹桂(约700多年),一丛翠竹(竹竿黄色,竹叶润泽呈翠绿色),幽兰与沿阶草交错丛生。登上十五级石台阶,是朱子厅(村民历来尊称),曾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与弟子黄干讲学处。清初学者朱柏庐先生也曾在此讲学过,并缮写《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于六扇屏风上,至今留在村中“园林里”庭院(清乾隆榜眼林枝春家族宅院)。

  由朱子厅边再登上五级石台阶,就是文昌阁主楼二层大厅,即濂江书院的第二层大厅。前厅是讲学授课的场所,厅前横额高悬“文昌阁”牌匾,赭底紫字、阴刻字。后厅排列文昌魁星等塑像:文昌,文质彬彬,儒雅注视手中书卷,端坐后面;魁星,赤眉红发紫脸,怒目圆睁,一手托一只方斗,一手握笔,凝视前方。大厅祈奉的文昌帝君和北斗魁星,恰与庭院的“文光射斗”寓意融汇一体。还有几尊形态各异的塑像分立两侧,靠墙壁两边,有两只马,白马在左、黑马在右,神态栩栩如生。但塑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毁掉了。关于文昌的白马有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明末年间,村里有个书生欲考取功名,夜里在文昌阁借月光埋头苦读。有一天晚上,书生坐在“美人靠”读书,疲倦打盹,朦胧中突见从文昌阁里向窗外急速掠过一道白光,因倦意正浓,书生并不在意。过了几天,一农夫发现他的田里成熟的稻谷缺了一大块,疑似被什么动物偷啃了。几次暗中观察发现,夜里一道白光闪现他的田里后,第二天就有稻谷缺了一块。于是,农夫就寻到文昌阁,见到书生询问是否有见到夜里闪现白光或者是否见到什么动物之类的。书生回答的确在深夜时候见过白光从文昌阁中飞出。农夫听后,在文昌阁里四处环视,寻找蛛丝马迹。突然,他停在了白马塑像面前,指着白马说:“哦,原来是你这精毁我稻食我谷。”转身,农夫拿了锤子和钉子将白马塑像的马蹄牢牢钉在了塑像底座上。自此,虽然白马精再也无法飞去偷食农夫的稻谷,但是失去马精护送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再也无法在仕途上顺利取得功名,从此之后林浦村再也没有出过那么多的朝廷大官。

  文昌阁前厅左右各有半拱门通向回廊,廊宽三尺,有木结构的一排“美人靠”,大厅前沿也有“美人靠”,供读书、观景、赏月。站在“文昌阁”匾额下,俯视——外墙屏壁中间“濂江书院”四字醒目呈现眼前。平视——鼓山主峰(绝顶峰)和笔架山与我们遥遥相望、清晰可见。

  朱子厅背面有厢房,是导师批阅处。厢房前小庭院边有半洞门通往文昌阁的后花园,走廊迂回,廊墙镂刻古朴窗花格,走廊上面覆盖斗拱屋顶。花圃中有嶙峋怪状的假山,有石椅石桌,有石榴树、梧桐树、紫枫叶树、木瓜树和簇丛的细翠竹,还有幽兰、玫瑰、菊花、海棠花等等,生机盎然,颇有苍浪亭风格,可谓休闲美境,怡乐无穷。后花园东侧有一座独立楼宇,是导师休憩寓所。据长辈说原系两层封火墙房屋,二层被毁,只留下底层和方形回廊。

  书院左边有通道,通向一片广阔的山坡地,在茂密的树林中间,分别坐落红砖、白砖两排教室,共六间,即林浦小学(曾名廉江高等小学堂,林森县四维第二中心小学)。白砖教室前下一层是观礼台,中间有旗杆,周一升旗周六降旗。白砖教室后面是体育场(大操场)。民国时期,省主席陈仪、刘建绪曾在这里召集的社会各界及军警集会上训话。在小学校门横额写有“林森县四维第二中心小学”,校门外墙壁左右缮写“礼”“义”“廉”“耻”四个隶书字体的大字。小学的校门也就是廉江书院的大门,大门对面屏壁上镌刻“廉江书院”四个柳体大字,格外醒目。廉江书院自宋朝到民国从未停课,总是书声琅琅,优良学风连绵数百年。即使在日寇侵华福州沦陷期间,学校被占驻军,曾一度搬到村中祠堂,也坚持上课。

  山坡地有30株苍劲青松,每株都有水桶径粗。在山坡最高峰两株松树之间架一根木头,悬挂一只铜钟,约有篮球大,作为学校上下课钟声信号。松树丛中有座古坟,墓碑上刻有“义冢”等字样,至今是个谜团。山麓有座小寺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铲毁了。

  濂江书院墙外还有一座塔形焚烧字纸专用炉,称“字纸炉”。

  可惜,松林、义冢、寺庵、字纸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被铲毁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濂江书院虽然主楼大部分建筑保持原样,但不少附属建筑、名贵花木和塑像已经被毁坏,大大破坏了其古朴疏朗典雅的整体概貌。因此,笔者谨将自己记忆中的濂江书院原貌(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前)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从现貌中依稀看到濂江书院的静谧流芳,体味出民俗文化的辉煌。

  作者:林氏后裔第三十五世林镇冠(福州市仓山区林浦尚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三十六世林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