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陈侃册封之旅(一)

发布时间:2018-10-30 10:54:38  来源:福州晚报

  明嘉靖十一年(1532),琉球世子尚清上表请封。嘉靖十三年(1534),明王朝派出了吏科左给事中陈侃为册封正使、行人司行人高澄为册封副使,前往琉球祭中山王尚真,册封尚真子尚清。

  册封使

  陈侃,字应和,号思斋,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传说陈侃幼时聪明伶俐,睿智过人。陈侃弱冠之年参加院试,考取秀才。3年后参加乡试,顺利中举,名“经魁”之列。嘉靖五年(1526),19岁的陈侃考中进士,被授予行人司行人。嘉靖十三年(1534)作为册封正使前往琉球,归来后,晋光禄寺少卿、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

  高澄,字肃卿,别号东玉,固安人。嘉靖八年(1529)登进士第,历任光禄少卿、太仆少卿、光禄卿、右副都御史,奉玺书巡抚河南等。他59岁时病逝于任上。

  在陈侃、高澄之前,明王朝已派遣了18位正副使节前往琉球册封。他们分别是:洪武五年(1372),行人杨载,往封中山王察度;永乐二年(1404),行人时中,往封武宁;永乐十三年(1415),行人陈季若(有人亦写“季芳”,也有人写“秀芳”),往封他鲁梅;洪熙元年(1425),内监柴山往封尚巴志;正统八年(1443),正使给事中俞忭、副使行人刘逊往封尚忠;正统十三年(1448),给事中陈传为正使、行人万祥为副使往封尚思达;景泰三年(1452),给事中陈谟为正使、行人董守宏为副使往封尚金福;景泰七年(1456),给事中李秉彝为正使、行人刘俭为副使往封尚泰久;天顺七年(1463),给事中潘荣为正使、行人蔡哲为副使往封尚德;成化八年(1472),给事中官荣为正使、行人韩文为副使往封尚圆;成化十五年(1479),给事中董旻为正使、行人司右司副张祥为副使往封尚真。

  以上正副使节册封归来之后,都没有撰写出册封使录上报朝廷,或刻印出来。到了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和高澄往封尚清回来后,撰写了《使琉球录》上报朝廷,故有“《使琉球录》者,录自陈、高二公始也。琉球归化圣朝,前此尝有使矣,而弗录焉;遗也”的说法。万历年间的册封使节夏子阳说,“前此‘使录’俱无所考,刻之自陈、高二君始。事具载于后”。上述所有的册封使节前往琉球,都是在福州造封舟,从福州起航,然后再回到福州。所以,在福州的地方文学里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封舟

  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陈侃到达福州;六月,高澄也抵达福州。之前,“闽之三司诸君承礼部咨文,已将过海事宜会裁已定”。所以,陈侃等人到福州后就是监督造船。

  他们先找老年人了解以前的封舟制式。以往册封一般建造2艘封舟,正副册封使各自乘坐1艘。但是算了一下账,1艘船的造价高达2500多两银子,陈侃等人觉得太贵了,于是只造了1艘船。嘉靖十三年(1534)三月,封舟完工。封舟用红布作帷幔,“长一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为二十三舱;前后竖以五桅,大桅长七丈二尺、围六尺五寸,余者以次而短。舟后作黄屋二层,上安诏敕,尊君命也;中供天妃,顺民心也”。此外,船上还带有船舵、摇橹、铁锚、棕绳、小舢板、淡水、刀枪及弓箭等。陈侃提出“职等素守清约,无事华侈”“茶钟、酒盏用银饰者,相应备办;银酒素、银撒盏、银节盂、金厢带,皆不必用”。

  人员方面,“旧时用四百余人,今革其十分之一”“架舟民梢用一百四十人有奇,护送军用一百人,通事、引礼、医生、识字、各色匠役亦一百余人。官三员(千户一员、百户二员)”。

  洪武、永乐年间,封舟上还带着棺木,棺木上面钉着银牌。后来,陈侃取消了这种做法。

  藏棺及钉牌

  据说,洪武、永乐年间,册封使防御海上风险的方法之一是在出使琉球的册封船上放置2口棺材。棺材前头刻“天朝使臣之柩”,上面钉一块若干两重的银牌。万一路上出事了,知道必死无疑时,使臣就躺到棺材里,用铁钉将其钉牢固,船沉没后,棺材任其漂泊,漂到岸边就会被人发现,寄望发现棺木的人们,把钉在棺材上的银牌取走后,会把棺材扔到一旁,待后任的使节将其运回故里。

  陈侃认为在封舟上放置棺材和钉银牌的事情,原来没有这个规矩,即“藏棺、钉牌之事,原无此例”,况且即使有这个规矩,也毫无益处。所以,他就叫有司不用准备这些东西。关于藏棺、钉牌的事,在后续的“使录”中几乎不见记载,但是观今人的文章,还有人说清朝的册封使节还有此举。(陈守强 林文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