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闽越国都城遗址与东冶港位置(三)

发布时间:2018-09-18 16:54:09  来源:福州晚报

闽越国都城遗址与东冶港位置(三)

汉代福州地形示意图

  闽越王受册封的大庙山

  大庙山,又称钓龙台山,俗称南台山,位于台江区上杭路,今福州第四中学所在地。史书对闽越国诸王在大庙山有多种记载。《三山志·寺观》:“钓龙台山,州南九里,临江。《旧记》:‘昔越王余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祥瑞,遂于所坐之处筑为坛台。’黄萼诗有‘钓得新月落,龙起暮江寒’之句。其序云‘坛高四丈,周回三十六’。”《八闽通志·地理》:“钓龙台山……崇阜屹立,俯瞰巨潭,台上可坐百余人。旧记云‘越王余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祥瑞,遂于所坐之处筑为台,因名曰钓龙台’。”《八闽通志·祠庙》:“武烈英护镇闽王庙,在钓龙台之西。王即汉闽越王无诸也。高帝五年,遣使封王,王受命于此,后遂以其地立庙。武帝时,闽越国亡,祀遂废。”《闽书·方域志》:“钓龙台山……越王余善钓得白龙于此,遂筑台表瑞……汉遣使封无诸孙丑为繇王,授册于此。”《闽都记·郡南闽县胜迹》:“镇闽王庙,在钓龙台西,俗呼大庙。汉高帝五年,无诸受封于此,后立庙。武帝时,闽越国亡,祀废。”陈衍《福建通志·山经》:“钓龙台山在惠泽山之南,一名南台山。《寰宇记》云在州南九里,昔越王无诸于此筑台,钓得白龙,因号钓龙台。”以上诸书记载有无诸或余善钓得白龙,有无诸或其孙繇王丑授册于此。大庙山(钓龙台山)在东冶歧海中,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其地亦可纳入东冶港的范围,但有待考古资料加以佐证。

  从新店古城、屏山宫殿遗址、牛头山宫殿遗址、浮仓山闽越王转漕建筑遗址的存在,史书对大庙山(钓龙台山)的记载,以及冶山北侧西汉大水沟铁锚的出土,可以佐证东冶港开港于闽越国时期。从东冶歧海的地势推断,东冶港四至范围大致为:北自新店古城南侧,南至仓前山,东自金鸡山,西至牛头山。从广义讲,闽江口至新店古城水域都是东冶港范畴。

  闽越国都城有一个从北向南的发展过程,即先在新店古城建城,后在牛头山、屏山一带建宫殿。闽越族傍水而居,城池宫殿临水而筑。东汉袁康、吴平辑《越绝书》曰,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班固《前汉书·严助传》记载,闽越“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

  闽越国统治者利用闽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特长,使用东冶港进行海上贸易、对外用兵;汉武帝亦利用东冶的地理位置,派楼船直抵东冶港,灭了闽越国。

  闽越国对外贸易,史书有所记载。《前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江都国(国都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濒长江)国王刘建“遣人通越繇王闽侯,遣以锦帛奇珍,繇王闽侯亦遣建荃、葛、珠玑、犀甲、翠羽、蝯熊奇兽,数通往来,约有急相助”。

  闽越国领水(东冶港)出口的地形峭峻,水面狭窄,不能用大船运载粮食,故在余干(今属江西省)积粮造船。《前汉书·严助传》记载,闽越“其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舩(船)载粮食也。越人欲为变,必先田余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

  闽越国的兴亡,与东冶港相关联。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国丞相吕嘉反叛,杀南越太后及南越王,并杀汉使,余善上书请求带水兵八千人从楼船将军进攻南越。兵至揭阳(今广东揭阳),余善以“海风浪波为解”,止军不行,并暗通南越。

  东越王余善的反叛,使汉武帝决定诛灭闽越国。《前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对武帝曰:“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唐师古对此注曰:“泉山即今泉州之山也,临海。”朱买臣之言及师古注语可理解为余善居保浦城泉山,在汉兵威迫下南逃500里到东冶之泉山,居住今屏山与泉山之间的宫殿中。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冬,由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浮海直指东冶港边泉山(冶山),攻克闽越国都城,烧毁冶山、牛头山宫殿及新店古城。

  闽越国灭亡后,汉武帝在闽越故都东冶置东部都尉,以镇守闽越故地。都尉之下有候官,候官为管理民政的官员。东部都尉设立时间应在闽越国灭亡之年或次年。东部设都尉的治所在今福州。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闽越遗民自立冶县。东汉时,东部候官以官名改成为“候官”县名。

  东汉建初年间(76—84),闽都海上交通运输已有所发展。《后汉书·郑弘传》记载:“建初八年,代郑众为大司农,旧交阯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此记载可看出闽越国于元封元年(前110)灭亡至建初八年(83),历经190多年的东冶港仍是我国重要港口。今学术界有东冶港始辟于东汉之说,事实上是战国晚期至汉初,东冶港已被辟为闽越国都城的港口了。

  三国时期,候官县治仍在东冶,但其时的“候官”已写成“侯官”了。孙吴对闽中五次用兵,其中三次直接在东冶用兵。孙吴第一次对东冶用兵是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孙策进攻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太守王朗战败,航海逃到东冶。《三国志·王朗传》记载:“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献帝春秋》曰:孙策率军如闽越讨朗,朗泛舟浮海欲走交州,为兵所迫,遂诣军降。”《三国志·贺齐传》:“王朗奔东冶,侯官长商升为朗起兵。”商升战败投降,东冶侯官归于孙吴。第二次对东冶用兵是建安十六年(211),孙权派兵平定东冶吕合、秦狼作乱。第三次对东冶用兵是嘉禾四年(235),《三国志·吕岱传》记载,孙权诏吕岱督刘纂、唐咨等分部讨击“庐陵贼李桓、路合,会稽东冶贼随春,南海贼罗厉等”。

  王朗浮海至东冶,以及孙权三次派兵平定东冶,说明东冶港在三国时仍是我国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

  孙吴对东冶用兵中,百姓遭到严重屠杀。《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数十年的战乱,东冶人口锐减,《三山志》记载:“七闽人民,自《周·职方》已有其数矣。经秦历汉,徙置江淮,遁亡岩谷,其存有几?吴永安三年(260),始属建安郡。是时,户总一千四十二,口一万七千六百八。”

  汉代之后随着港内泥沙淤积,原东冶港逐渐冲积成平原。三国以后,东冶地名也逐渐消失。晋太康三年(282),晋安郡太守严高在汉代还是内海的冶山之南建造子城;晋永嘉年间,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居黄巷。东冶港已成历史,但东冶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之一。因此,除了在新店古城建遗址公园外,还应尽快发掘被掩埋于今省财政厅地下的宫殿遗址,在浮仓山建一座或一批纪念性建筑,标明东冶港的位置,纪念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