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福州老地名中的闽都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18-09-04 11:58:30  来源:福州晚报

  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新旧共存、雅俗交错的各式地名。这些地名,尤其是一些老地名,依附着众多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和社会百态,是反映一城一地特色的生动文化符号。

  对古城格局的反映

  福州城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历经西晋、唐末、五代、北宋、明、清多次扩建、重修,最终形成了东临晋安河,西近白马河,南至乌山、于山,北至屏山的古城格局。当时福州城规制齐全,设有城门、瓮城、水关、城楼和护城河等。到了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城市改造,福州的古代城墙、城门、城楼基本上被拆毁,逐渐湮没于各式现代建筑和道路之中,但一些跟古城格局密切相关的地名仍然保存下来。

  如:缘于福州古城门之东南西北四门的南门、南门兜、西门、西门兜、东门、北门;缘于福州古城通往各城门通道的南街、东街、东大路;缘于福州古城楼之鼓楼(楼上设置滴漏、鼓角,为百姓计时、报时)的鼓楼区;缘于福州古城门之虎节门的虎节路;缘于福州古城门之水步门的水部、水部门兜;缘于福州古城门之汤门的汤门等。

  对古代统治机构的反映

  福州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是福建的行政中心,在五代闽国时期更是作为闽国的首都。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还一度成为宋、明流亡朝廷的临时首都。省、府、县,各级军政衙门都设立在福州城内,现在虽然都拆了,但许多相关地名仍然保留着。

  如:缘自南宋末年宋端宗在林浦住所的御道街,缘自福建巡抚衙门(明代称巡抚为“军门”)的军门前,缘自都察院监察御史官署的察院庄,缘自清镇闽将军府的将军前,缘自闽浙总督署的总督后,缘自福建按察使衙门的按司前,因福建盐道衙署而得名的盐道前,缘自福州府衙门的府里,缘自闽县县衙的闽县前,缘自侯官县衙的侯官巷等。

  对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反映

  福州古代历史上名人辈出,无论是福州籍还是外地籍,他们在福州或居住或工作,其生平事迹不可避免地对福州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影响。在部分福州地名中,也有所反映。

  如:缘自战国欧冶子在山上炼剑的冶山,缘自五代王审知组织开垦沙洲“竹排营”的排尾,缘自宋代名臣、书法家蔡襄的蔡厝弄,缘自朱熹(别称“紫阳先生”)在福州讲学场所的讲堂前、紫阳,缘自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曹学佺住所的西峰里,相传是戚继光为严明军纪而斩子的思儿亭,相传是戚继光率军与倭寇激战的塔头街,缘自清初靖南王耿精忠(自称“南公”)花园的南公园,缘自清初靖南王耿精忠豢养大象的象园,缘自清初靖南王耿精忠养鹤的鹤存巷等。

  对古代文教事业的反映

  福州古代教育萌生于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福州的文化教育逐渐兴盛,有“家庠序而人诗书”的说法。至宋代,福州的科举事业更是达到了顶峰,有“海滨邹鲁”之美称,其重学重教的传统风尚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据统计,福州历代进士3000多人,状元近20人,位居全国前列。福州的州县乡村各级官学、私塾遍布,书院林立,形成完整的科举文教体系。文教事业的发达,给福州留下了一些具有文教因素的地名。

  如:缘自古代福建提督学院署的学院前,缘自福州贡院的贡院前、丽文(即华丽的文章之意)坊,缘自福州孔庙(文庙)的圣庙路,缘自福州府学的府学里、府学弄,缘自福州四大书院之鳌峰书院的鳌峰坊、鳌峰洲,反映了福州历代状元辈出盛况的状元境、状元街、状元弄、状元峰、状元岭,寓“状元及第”之意的吉庇巷(原名“及第巷”),寓“早日金榜题名”之意的早题巷等。

  对古代军事的反映

  福建虽远离中原战乱之地,但历代朝廷和地方割据势力都在福州驻有军队,也历经了一些战事,明朝中后期更是倭寇侵扰的主要省份。福州跟军事军队有关的地名不少,特别是带“营”字的地名有蒙古营、隆普营、西营里、孙老营、南营、营房里等30多处,这些正是各朝军营驻扎情况的直接反映。

  其他的,如:缘自闽国洗官马的洗马河、洗马桥,缘自古代军队演武之地的南教场、教场小区,缘自明代朝廷军马驻地的马厂街,缘自制造车弩场地的车弩巷,缘自清代八旗兵驻防地的旗汛口、旗人街等。

  对宗教神祇的反映

  福州自唐宋以来,就以寺庙众多闻名,有“东南佛国”之称,宋朝诗人还有“城里三千山簇寺”“道路逢人半是僧”等诗句,足见其盛。福州地区的宗教信仰富于包容性,既有佛教、道教等正统宗教,也产生了众多土生土长的地方神灵,呈复杂的多神信仰的多元状态。福州地名也深刻地体现了各种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兴盛和流行。

  如:缘于华林寺的华林坊(路),缘自法海寺的法海路,缘自南禅寺的南禅山、南禅巷,缘自庆城寺的庆城路,缘自佛教育王塔的塔巷,缘自崇庆塔的仙塔街,与道教有关的道山(乌山),缘自道教紫极宫的宫巷,缘自城隍庙的城隍街,缘自观音庙的观井路,缘自元帅庙的元帅弄、元帅路,缘自张真君祖殿的圣君弄,缘自灵应庙的灵响路,缘自鲤鱼庙的鲤鱼巷,缘自五显庙的五显巷等。

  对物产与行业经济的反映

  福州自晋朝开始就发现和利用温泉资源,在宋朝就是全国丝织品制造中心之一,在清末更是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茶港。各种行业经济的兴盛、贸易的发达,离不开港口码头等水上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我们在现今的福州地名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昔日福州的商贸繁华与市井风情。

  如:缘自古代福州温泉资源的温泉路、古三座、汤门街、金汤境,缘于古代福州茶叶行业与饮茶习俗的茶会、茶亭,缘于古代福州纺织业的织缎巷、机房里,缘自古代福州盐仓所在地的仓前,缘于古代福州航运码头的上下杭(原为上下“航”),缘于古代福州水上运输渡口的上渡、下渡、港头,缘于古代福州冶炼行业的打铁垱、打铁弄、打银弄,缘于老福州相应商品店铺的花生弄、豆干弄、豆芽巷、珍珠弄、桶街等。

  对海陆变迁

  与海外交往的反映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又有闽江贯穿其中。几千年来,其海陆变迁,水位线的变化非常之大。据考证,福州盆地在2000多年前基本上是一片汪洋,之后海平面持续下降,陆地逐渐增多,因此福州产生了众多跟水有关的地名,典型的如“江”“港”“洲”等。水系的发达,也造就了福州繁盛的海外交往,汉代即为中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五代闽国开辟甘棠港,明代中期福建市舶司设在福州,清朝末年的“五口通商”,都促进了福州与海外的经贸、文化交往。从福州老地名中,也可看出当时外国人在福州的居住、生活情况。

  如,竹屿、横屿,“屿”即岛屿,说明该地曾经四面环水;西洋、加洋、远洋,“洋”是水田的意思,表明该地曾为水田、低洼地;义洲、帮洲,“洲”本意是水中陆地,可以想象该地区当时的地貌;泛船浦原名“番船浦”,“浦”是水边、岸边的意思,缘于明代外国船只在福州停泊的地方;琯前街、琯后街,缘自明清福州接待外国使节的柔远驿,即琉球馆;海关埕、海关巷,缘自清代“五口通商”之后,英国人在泛船浦建立的“闽海关”;跑马场,缘自清末外国领事馆在仓山举行赛马的场地;宦贵巷,原名“番鬼巷”,即外国人居住的巷子;官岭弄,原名“番仔弄”,即外国人出入的弄子,等等。(郭进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