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悠悠洪塘古韵长

发布时间:2018-07-16 16:35:09  来源:福州晚报

悠悠洪塘古韵长

  “榕城西来第一禅林”妙峰寺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这是一首福州民间传唱的老歌谣。这歌谣中的洪塘,就是老建新闻名遐迩又如诗如画般的地方。

  洪塘风光秀美,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有金山寺、妙峰寺、独山真人庙、燕山祖殿、石仓园、翁正春故居、状元府、瓦埕塔、张经祠堂、西坛忠烈祠、洪山寺等。

悠悠洪塘古韵长

“洪塘古渡”石刻

悠悠洪塘古韵长

金山寺

  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洪塘江中。洪塘江是乌龙江的一段水域,江面宽阔,中有一小屿如“印浮水面”,有如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故亦称“小金山”。宋代有人在这里建造一座七级实心石塔,塔高7米,用185块白梨石砌成,建此塔为“镇邪”,还作为乌龙江中船只的航标,称为“金山塔”。“小金山”除建塔外,还建成塔院,称“金山寺”。据传此寺能“随潮高下,水涨而不没”。其实,金山寺自元至明,曾被洪水冲毁过几次,但屡毁屡修。现在的金山寺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建的。在水中央的金山寺,有如一艘楼船,劈波斩浪,逆水上行。所以金山寺的前殿有一副有名的楹联:“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

  在洪塘古渡口,坐上小舟往金山寺,颇有“江风帆影野渡潮”的诗情画意。船靠水榭渡口,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金山寺”匾。金山寺前堂是观音阁,后面是大慈楼,中间矗一石塔,两旁各有一厢,左为“怡怡斋”,右为“借借室”。布局匀称,结构严谨,组成一个小巧玲珑的建筑群,为省内所绝无仅有。

  “怡怡斋”是明代抗倭名将张经读过书的地方,有张经诗联曰:“楼间九层摩日月,江湖千古集衣冠。”“借借室”是明朝道人卓晚春的居室,卓晚春在洪塘建醮普度。之后,莆田学者林兆恩到金山寺,向卓晚春学习布气之术,并著书立说,命室曰“借借室”。林兆恩在室门自署对联曰:“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以后洪塘乡的状元翁正春、尚书曾学佺也都在“借借室”读书。

  在大慈楼右侧,有一棵连理古樟,传说是翁正春当年在寺里读书时种的,距今已有400多年。它与赵朴初题写的“金山寺”匾、林森题写的“是最胜处”匾、刘海粟题写的“大慈楼”匾以及千年石塔,被称为“金山寺五宝”。游金山寺最妙的是倚在“观音阁”旁扶栏上观景。极目远眺,可见旗山如黛,残阳如血,江帆逐浪,烟水苍茫。古有“金山八景”曰:洪塘古渡、岜水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历代文人墨客游览金山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民国二十四年(1935),林森游金山寺,对金山美景大为赞叹,题了“是最胜处”匾。

  洪塘古渡口

  距金山寺不远,是洪塘古渡口。洪塘古渡口曾是洪塘连接闽侯上街一带的重要水上要道。过去有三条渡:一条是浦口渡,往返于洪塘与闽侯上街浦口之间,每天有18艘渡船来回摆渡,过往行人3000多人;一条是厚陈渡,往返于洪塘与上街厚陈村之间,每天有6艘渡船摆渡,过往行人500人左右;一条是新洲渡,往返于洪塘至上街新洲村之间,每天有6艘渡船摆渡,过往行人700人左右。

  1981年7月洪塘大桥通车后,洪塘古渡口、渡船全部停业。现在,洪塘古渡口已不见当年的渡船。只有古渡口的那两棵老榕树和“洪塘古渡”石刻,留下了这里的历史印记。

  妙峰山

  洪塘江北岸的妙峰山,古木苍郁,深谷流涧,朝则云雾缭绕,晚则松涛声声,古有妙峰十景曰:仙人坪、剑迹寮、回龙井、三笑石、相见峰、棋盘石、寒山岩、凤朝峦、晒云岗、跨虹岭。十景奇妙,且流传许多神奇的故事。

  山北麓“燕窠”处的“仙人坪”,据传,古代有异人在此结庐炼丹,后羽化登仙。“晒云岗”号称“十景之最”,长岗与朝岚交映,暝烟共夕照争辉,远望之若金沙无数,闪闪发光。妙峰山上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第一山”题刻。在山之巅建有妙峰寺,被称为“榕城西来第一禅林”。清《榕城考古略》记载:“上有妙峰寺,境极幽旷。宋天圣间建,明成化间修,国朝顺治间重修。上为中书舍人林遹读书处。”明代,洪塘人文特盛,兵部尚书张经、状元翁正春、礼部尚书曾学佺等,都在妙峰寺读过书。许多文人墨客在寺里作文吟诗,留下不朽诗篇。明嘉靖元年(1522),湖广布政司参政林文缵辞官不受,回妙峰寺办学,以《易经》课子成名。妙峰寺成为中国东南半壁的“易学”中心,从学者尤众。福州竹屿邓吉士等人皆出其门下,邓吉士有诗曰“龙梦云中钟吼起,鹤吟山半月衔来”。明代,福建士子登第者中不少倚《易经》之学。

  洪塘庙宇

  独山真人宫,奉独山“章真人”,始建年代不详。《旧宫前碑记》记述“嘉庆年间(1796-1820)重建、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光绪六年(1880)又造两庑,墙宇巍峨,蔚成巨刹,名冠西乡”。抗日战争时,真人宫曾作为七区的区公所。1946年,作为林森县县址,后改为林森小学、洪塘小学校址。20世纪80年代拆除庙宇,建洪塘中心小学,真人宫不存。

  在洪塘街堤坝边,有一座红色外墙的庙宇,为洪塘三帝楼,是妙峰寺旁燕山祖殿下设的行台,奉刘帝、玄帝、关帝。三帝行台为明清两代古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先后辟为洪塘文化站、洪塘保健站、漆器脱胎厂。1996年洪塘保健站搬离后,村民集资重修三帝楼。(赵素文 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