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林寿图:致用书院首任山长

发布时间:2018-07-16 16:27:49  来源:福州晚报

林寿图:致用书院首任山长

致用堂图

  福州致用书院,从成立到停办,前后约30年,然其对福建文化与学术的影响却很深远。它以研究经史为目的,本着“通经致用”的宗旨,为社会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书院历任主讲仅有林寿图、郑世恭、谢章铤、陈宝璐(代)四人。

  首任山长林寿图,系清代名宦,曾任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山西布政使等职,为官清廉公正,不畏强权,故廉名远播,雅负时望,“历官四十年,所至有声”。他器识宏深,德性纯正,且能诗善书,“其诗工且多,一时魁人杰士无不怵服而钦佩之。”林寿图交游甚广,常与刘存仁、王拯、孙衣言、谢章铤等宴游酬唱,还与沈葆桢、曾国藩等谈论国家政事。

  未中举前

  靠教书维持生计

  林寿图(1809-1885),原名英奇,字恭三,又字颖叔,晚号黄鹄山人、欧斋,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家居衣锦坊。祖父林元炳,乾隆年间举人,官江宁府督粮同知,著有《桐花轩吟稿》;父林士锬,性孝友,因侍奉母亲未曾应举。母张氏,“通经知文章,系出宋儒南轩(张栻)先生”。林寿图幼年丧父,家庭窘迫贫寒,“饥则拾野田弃蔬以食,寒则乞谷皮爇以取暖”。然而即使如此,也无废课读。其母张氏茹苦含辛,督其读书,“残书数卷,一灯如黍”。林寿图后来回忆说:“先太夫人之教寿图也,母而兼师,授《论语》,口占云:‘入学志读书,书亦无多字。有若似圣人,孝悌根本备。卜子为经师,君亲身力致。时习即习此,三章通一义。’及学作文,又口占示之云:‘之乎者也矣焉哉,必要用心去学来。此字文中不可少,欲求端要自童孩。’”待林寿图步入仕途后,张氏更告以为官之道。

  林寿图天资颖异,“性聪敏,读书十行并下,髫龄出语已惊长老”。后自学诗歌,名重乡里,深受闽县县令曹怀璞器重。“青年时期的林寿图主要活动地域是在福州,除了读书求仕外,他还喜好结交诗友。”他曾与里中名流刘端、沈绍九、陈福嘉等人结社湖上,晴日雅集荷亭,各寄所适,畅怀吟咏。他后来回忆这段岁月时作《舟夜对月怀西湖社诸友诗》长诗一首,其中有句曰:“我家别业西湖间,绿萝飞烟覆晴山。山空鸟啼月夜出,时有数子来扣关。”

  未中举前,“林寿图靠做教书先生维持生计”,道光十七年(1837)至道光二十年(1840)间,他分别教学于琼水馆李氏园与郑氏园。因苦志力学,终于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得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及第,官工部主事,时年37岁。在京时,林寿图受到王庆云、曾国藩等人经世致用思想的启发。咸丰二年(1852),考取军机章京,因其善作楷书,故担任帮办总章京,负责起草机要文书,之后历任方略馆收掌、纂修、协修等职。

  同治二年(1863)九月,林寿图任陕西布政使。他目睹民生疾苦,百姓困顿,心中感慨,常作诗以鸣不平。他曾作《攫麦叹》诗曰:“十亩种地九亩荒,一亩割者青未黄。县官苦陈户逃籍,将吏怒说农登场。风追马蹄不相及,湿薪未燃灶火熄。健儿攫去麦三升,孙扶翁姥抱瓮泣。”任上,林寿图力纾民困,为百姓竭尽心力。治陕数年,颇有政声,时有民谣曰:“老林来,老林来,粥鼎开,食无灾。”当时关中书院遭兵灾殆毁,其母张氏语其曰:“而(尔)非肄业鳌峰、越山两书院,安得有今日,曷弗图诸故?”于是,林寿图捐金修复。

  主讲致用书院仅两年时人视其为名儒

  同治九年(1870),林母去世,林寿图回福州守制。时福建巡抚王凯泰,有志振兴闽学,于是依阮元创建的浙江诂经学舍和广东学海堂的规制,开始筹建致用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他延请林寿图为书院首任山长。

  致用书院招收全省举人、贡生、生员等各级学子,以“通经致用”为宗旨,课程上以研究经史为主,期于培养明体达用之人才。林寿图主致用书院讲习时,常与谢章铤、刘存仁等切磋经义,纵论一切,三人促膝长谈,每至夜半。谢章铤为其作墓志铭时,回忆这段往事说:“子夜,予倦而息,炯甫(刘存仁)健,与公酬对,辄至鸡三号。”

  何振岱《西湖志》(卷十九)中“《西湖书院学约》一卷,清闽县林寿图辑,见《致用堂志略》”一条,可知《致用堂规约》即其所编辑。“规约”即学规,也作学约、规训、学则等,是书院教育的纲领,体现办学宗旨,为诸生树立治学方向,确定进取目标。林寿图参酌大儒陈寿祺《鳌峰崇正讲堂规约八则》中“正心术、稽学业、择经籍、严课规”几条内容,又损益吴崧甫的《两浙校士录》中“经学不可不明、小学不可不讲、史学不可不广、文学不可不富”等内容,将之定为《致用堂规约》。这则学规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研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寿图还为书院题匾、撰联。在书院“枕经葄史斋”中,他书写自撰联曰“博学虽未能,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期与诸君共勉;格物于何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推之天下可平。”楹联化用《中庸》《大学》两部书中的经典名句,亲切指点书院学生,并寄予厚望。

  藏书是书院“三大事业”之一,书院藏书乃师生讲习之所资,历代书院山长多重视购置书籍,他们利用这些藏书进行学术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林寿图十分关心致用书院藏书,据史料记载,他曾捐赠140多种藏书予致用书院,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部。

  在文学创作上,林寿图讲求“精神寄托”,认为“文章道所寄,精神不俱尽”。主张文以载道,发挥教化作用。他认为一个人有才气天分,还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说:“才气有余,学殖或不足,使天假以年,安能量其所至。”并劝告人要“慎择师友”,说:“学问要有渊源,师友最宜慎择。观摩渐渍,有不自知者。”肄业诸生在其指导下,获益良多。

  林寿图知识渊博,品正学纯,主讲致用书院虽仅两年时间,而对致用书院日后的发展及闽省教育的影响却很大,时人将他比作名儒钱大昕与卢文弨。福建近代文史学家、教育家陈遵统评价说:“当时致用书院新设,久困八股文试帖窠臼的士流,忽然隶籍在这新式的书院中,又遇着这贯通各学、诗文都足自名一家的山长,于是有疑便问,寿图也有问便答,使他们枵腹而来,满载而去,因而研究的风气极盛,学术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书画、诗文多流入琉球国

  光绪二年(1876),林寿图补官山西布政使。当时山西旱荒,人劝其投劾自免,林寿图闻言曰:“能乎?忍乎?”然而终遭弹劾革职。及行,山西百姓相送如云。随后前往湖北,时任两江总督沈葆桢,聘其主讲江宁(今属江苏南京)钟山书院,光绪七年(1881)回闽。光绪十年(1884),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海军败绩,“省会大恐,朝命办团,以寿图为团练大臣,赏给四品顶戴”。后中法议和,奉旨送部引荐,寿图因病不赴。

  光绪十一年(1885),林寿图与世长辞,得寿77岁。生前自营生圹于福州西湖贵安山,并手书墓门曰“未知东越归何传,为爱西湖买此山”。

  林寿图能文工诗,并擅长书法,雅好绘事。他曾登上福州乌山,驻足李阳冰篆书崖刻前,注目其字迹,心摹手追,并想象李氏挥毫神态,用“长楸飞鞚骐骥渴”句来说明其书写技巧的娴熟。并留句感叹曰:“苔织藓绣自斑斓,雨淋日炙増坚黝。我初似观碧落碑,下马布毡坐忘久。”这是他读碑后的感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书法艺术的投入。他还曾对南唐董源、元代赵孟頫,明代唐寅、沈周、仇英,及清代郓南田、王翬、王原祁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进行品鉴,并吟诗题画。林寿图“偶亦作画”,在书院讲学期间,有琉球人登门求教,因此其“书画、诗文多流入琉球国”。虽然林寿图并不专精于翰墨丹青,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文人的文化修养。

  林寿图生平为读书而藏书,尤多善本。他曾珍藏一张欧阳修滁州画像,常悲叹自己的身世与欧阳修相类。他一来仰慕欧阳修的学问人品,二来表示不忘母教,于是将书室命名为“欧斋”。林寿图一生染翰操觚,利用藏书填补了中华学术史上的某些空白,值得我们深深敬畏。他著有《春秋浅说》《论语证故》《经余赘记》等。可惜后来书楼失火,藏书被毁,生前手稿也焚烧殆尽,令后人扼腕喟叹。(陈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