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石岜江边古淮安

发布时间:2018-07-03 15:05:16  来源:福州晚报

  奔腾不息的闽江水,流到福州附近分为两支,南港一支称乌龙江,北港一支称白龙江。这闽江的分流处,就是建新西北端的淮安村。

石岜江边古淮安

怀安衙署旧址

  地名来历

  淮安古名石岜山。相传明朝洪武帝自沦陷的南平城逃到石岜桃园境,坐在石岜江边一块棋盘石上。南平捷报传来,洪武帝欣慰不已,口谕把石岜改为“怀安”。从此,“怀安”地名叫开。民国初年办学堂时,校长王经轩提出,怀安三面皆水,一面靠山,三水环抱,将怀安改“淮安”为佳,遂将繁体字“怀”改为“淮”字。由此,怀安改为淮安,沿用至今。

  淮安山清石奇,绿树参差。宋代朱熹笔下的《石岜江行》,描述了淮安山水景色和游淮安时的欣喜心情:“春日江中注,我行溯其波。扬帆指西澨,两岸青山多。青山自逶迤,飞石自嵯峨。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搴蓬骋遐眺,击楫成浩歌。独语无人晤,兹怀竟如何?”“停骖石岜馆,解缆清江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兹焉同舟济,讵止胡越亲。相期岂今夕,岁晚无缁磷。”

  怀安窑址

  淮安历史悠久,在石岜山西南端有怀安窑址。1953年修建防洪堤大规模取土时,窑址遭到破坏,残存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南面山坡上。1982年6月,福建博物院和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考古,发掘了淮安村石岜南端南面山坡的怀安窑址,发现有南朝和唐代两个堆积层,厚度1米至3米,共出土文物15784件,其中窑具约1万件、生活器物5000多件(南朝3000多件、唐代2000多件)。

  怀安窑址的发掘,说明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时期,就有先民定居怀安。宋代,怀安由闽县析出,成立怀安县。当时怀安县范围纵横120公里,东起与连江交界的降虎寨,北至闽侯县大湖乡,人口5万多人。建于宋咸平二年(999)的怀安衙遗址,坐北朝南,石木结构,面宽18.2米,进深60米,两边设围墙,内三进。怀安衙署在清代重建,但部分墙垣及石板为宋代遗物。可惜,怀安衙署遗址前近年盖了一座高楼,其风貌受到严重破坏。

石岜江边古淮安

怀安石造大码头

  怀安古渡口

  怀安古渡口,曾经是古时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水上码头。闽江上游各县的物产都通过水运到福州交易,旅客船货停泊在怀安古渡口,然后转运进福州。

  怀安石造大码头(又称“迎官道”)的旁边,立有“怀安衙署旧址及接官道”青石碑,在石碑背面记载“宋咸平二年(999)至明万历八年(1580)为怀安县衙署,清代改作民居,坐北向南,共两进,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接官道为突提式结构,东西走向,占地约380平方米。条石路基,素土夯实,上横铺条石;西头道面有三块巨大的条石伸入江面,见证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据有关资料记载,唐代后期,吐蕃兴起,占领了河西走廊,切断了东西方的陆上交流。陆上丝绸之路几乎阻塞,许多贸易转到水路。福州、扬州等港口便承担起了海上丝绸之路重任。怀安古渡口曾经是其中的交通枢纽之一。

  怀安古桥

  由于是县衙所在地,古怀安非常繁荣,这从怀安建的很多古桥上就可以看出。

  北宋时,怀安建有3座横跨闽江两岸的大桥,即灵光桥、万安桥、高安桥,俗称洪一桥、洪二桥、洪三桥。据史书记载,灵光桥宋咸平三年(1000)建,明万历十三年(1585)被洪水冲垮。万安桥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比福州万寿桥早建400年。明万历年后,万安桥不存。今天闽江上的洪山桥遗址,即是高安桥(洪三桥)。

  最初的洪三桥,位于洪山西禅渡口与建新马榕阵坂村之间,因桥墩受激流冲击屡坏屡修。明万历八年(1580)在洪三桥原址上游一公里处重建石墩木梁的新桥,东接高安山麓,西与洪塘山相连。为讨吉利,避免“接二连三”地遭到损毁,“洪三桥”更名为“洪山桥”。万历三十六年(1608),洪山桥再次被洪水冲垮。由于洪山桥是进出福州西大门的要道,桥屡毁屡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闽浙总督钟音主持洪山桥重建。为便于闽江航道过往船只通行,旧时在洪山桥靠近高安山麓一侧有一段铺设木板,洪水季节这一段木板桥吊起,让江上船只过往通行。

  1985年新洪山桥建成通车,旧洪山桥便废弃不用。因旧洪山桥较矮,为便于江上航船通行,拆除了旧桥的桥面。2005年10月,福州突遭强台风、暴雨袭击,汹涌的洪水冲垮了旧桥的8个桥墩。今天我们见到的,是残存的桥墩,那历尽沧桑的断桥,似乎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洪山桥的历史。

  一方重地

  盐铁是历朝历代的重要物资。汉朝桓宽写下了千古名篇《盐铁论》,记述了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丞相御史与贤良、文学讨论盐铁经营之事,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盐铁,坚持官营。可见盐铁在巩固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宋政和八年(1118),福建运转司将所辖水口盐仓移于怀安,上游延、建、邵、汀四府三十二县的食盐由怀安发散,下游沿海各县所产的食盐也都云集这里,盐仓颇多。怀安成了一方重地。

  在经济繁荣、人口集聚的地区,各种思想文化大激荡、大碰撞,民间信仰也多。淮安村落里,共有24座庙宇,乡人戏言:“淮安的庙宇比高沙(自然村)的厝还多。”在淮安村旧址上,现还保存着几座古庙。一座是五帝庙,建于宋代。在五帝庙左侧不远,有临水宫(又称“娘奶庙”),原建筑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近年做了修缮,保留了原有风貌。在淮安江边,高高的古石基上,立有清代所建的“三相公庙”。据传,古代发溪洪,乡人在淮安江滨拾有金字木牌一面,上书“玉封提统抚麻府三相公”。后乡人立庙供奉,香火不绝。每年农历正月初十为其诞,“钟响鸣古岜,香气接三天”。

  在“三相公庙”旁,有福建省人民政府1991年3月立的“怀安窑址”和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1988年立的“怀安窑址”两块青石碑。岁月的变迁,让古窑址消于无形,至今留下的只是弯曲的山道、满地的瓦砾碎瓷和稀稀疏疏的老树。

  淮安山树木茂盛,果树品种尤多,有龙眼、橄榄、杨梅、枇杷、番石榴、黄皮果、柿子等一万多株。建新境内有的果树在淮安都有,建新境内没有的果树淮安也有,过去每年上市水果上万担。淮安山头还有松柏、杂竹、杂木、青草药等。村中百年以上古树有100多株。淮安村1995年4月全村搬迁,村民集中安置在劳光村下店的淮安新村。(赵素文 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