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连江地名拾翠

发布时间:2018-06-13 11:29:00  来源:福州晚报

  凤城镇

  凤城镇在连江县的南部、敖江出海口。东、北、西邻敖江镇,南接江南乡。山形如飞凤,又为连江县治,故称“凤城”。清李拔《行部纪略》曰:“至县,临江而城,南门外横江而桥,巽方有塔。山环水带,自成一局。而栋宇鳞次,坊表辉煌,濒海一冠地也。县前楔曰:鳌江砥柱。”

  凤城镇古称温麻镇。唐天宝元年(742),连江县治从伏沙(今敖江镇白沙村)移设今址。明嘉靖三年(1524),参政蔡潮建四门城楼。嘉靖十九年(1540),由乡宦游琏等倡议建城,1541年冬建成。宋至清代,城区及邻近村落合编为宁善乡,清末城内及附城设有13铺,民国初为第一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后为第一区敖江镇。1952年成立第十区,后改为城关区。1955年拆区建镇,复为敖江镇,1958年9月改为敖江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城关公社,1980年改为城关镇,1982年更名为凤城镇至今。

  凤城镇西郊有玉泉山,又称宝华山。传说因泉水色澄味甘,唐代皇帝赐名“玉泉”,有玉山听泉、宝华晴岚、天柱峰等。南郊有覆釜山,三峰鼎峙,中峰如釜倒置,故名覆釜。登临绝顶,环顾四周,美不胜收。有诗云:“苍岩千尺晓烟消,岛屿微茫海色遥。无数乱峰皆足底,不知身已近青霄。”

  透堡镇

  透堡镇在连江县东部,东邻罗源湾,北接马鼻镇,西、南连长龙镇,是南宋两优释褐状元郑鉴的故乡,立有状元坊,建有状元街。整条街皆以状元为恩荣,故名“透街”。明嘉靖四十年(1561)为抗倭筑堡,改称为透堡。

  唐代至清代,透堡镇称伍贤乡安德里;民国二十四年(1935)称透堡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为拱透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6月与马赤乡合并成立马透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称所南乡。

  “所南”者,郑思肖也。郑思肖,透堡东导村(今塘里村)人,原名少因,字忆翁,号所南,南宋亡后改名思肖,寓意“思赵”,不忘故国,“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14岁中秀才,后为太学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刚介有志操,元兵南下,所南叩阙上书陈得失。宋亡,隐身吴下。善墨兰,皆无土,人问之,答曰:“国已亡矣,岂有土哉!”后率乡人侨居新加坡八茶罐乡。著作甚丰,诗文直抒胸臆,充满爱国激情,主要著作有《大无工十空经》《释氏施食心法》《铁函心史》(七卷)等十余部。其《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送吴山人远游观地理书序》等文章中提出关于矿床成因的观点,比“现代矿物学之父”阿格里科拉还要早两个多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透堡为连江县第六区,1990年9月改立透堡乡,1992年8月改名透堡镇至今。

  丹阳镇

  丹阳镇在连江县中部偏北,古驿道之所经。东邻长龙镇,北接罗源县,西连蓼沿乡,南达东湖镇。宋淳熙年间(1174-1189),福温驿道在丹阳设驿站,称“丹阳铺”。据说1000多年前,镇中有一片枫林,入秋,枫叶丹红;宋代的朱熹曾在这里设书院讲学,题有“凤舞丹山”的匾额,后人释其地曰“丹凤朝阳”,简称“丹阳”。

  明朝时,丹阳设千户所,宋代至清代为名闻乡安义里(清代改贤义里)。清乾隆年间,福州太守李拔《行部纪略》曰:“初三日过陀岭,岭颇峻。山隈有亭,亭侧有塔寺,地势阨要。予前载福宁,经过题曰‘陀岭雄关’,又题其寺曰:‘岩关净域。’联云:‘纵横塔影摇青汉,黯淡钟声应碧湖。’行三十里,经周溪、竹公等塘,至丹阳,阛阓颇盛。”这条路便是驿路。“阛阓”就是街市,可见丹阳早已经是一个热闹的小市镇。民国初为连江县第五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为丹阳镇。新中国成立之初,复为连江县第五区,1955年9月改名丹阳区,1961年更名丹阳公社,1984年6月撤社建乡,同年11月再改为丹阳镇至今。(林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