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吴江知县林仕杲与双门楼明厝

发布时间:2018-03-26 11:37:33  来源:福州晚报

  双门楼明厝位于连江县马鼻镇湾头村内,因始建于明代,起先当地有人称它“明厝”,后发现其进户的门楼有两座,始建者为知县,便改称为“双门楼知县明厝”。

  双门楼明厝

  双门楼明厝是湾头林家祖遗的房厝。明代吴江知县林仕杲[gǎo]就出生在这里。它坐北朝南,一进三天井,六扇五间,共有两层。厅堂隔着楼层,结构简单,线条粗犷,除了出檐斗拱稍有造型外,其余的基本上是平走直弯。厅堂灯枋尚有雀替,为雕花如意。后厅放着风梯,上了风梯,就进入厅堂楼。厅堂楼十分宽大,中间放着一张几桌,上摆着一尊小型的塑像,是观音送子。出了后厅的门,就是东西通透的走廊,走廊外边有一条小沟,过了小沟,就是后天井。天井不大,两边各有一间角房。

  双门楼明厝悬山式屋顶,脊角上翘,呈燕尾式。山墙分两部分,下部由菱形小方石砌成的,上部为土筑墙。山墙与边房,隔着一条胡同,是女人弄。

  从上述结构上看,双门楼明厝的主体建筑,与别的马鼻明厝没有区别,但与众不同的,是其门楼的设计,现在门楼虽然倒塌了,但基座和石阶仍在,地上尚有遗留物件。双门楼明厝是临街而建的,从街道上看,见不到厝,只见到一扇围墙,还有一门楼。门楼不是建在围墙中间,而是建在西边角。门不大,但是双开的。门楼四面是修面条石架构,从街道上来,要走三层石阶。进入第一道门,就是天井,但仍然看不到厝,只看到墙,因为第二座门楼在墙的东面,与第一座门楼斜对着。到了第二道门楼前,就看见主厝了。第二道的门楼,隔着天井,正对主厝的大门,门楼的建设,与第一道门楼比,大小相同,风格一样。现在虽然仅存地上的残片,但据说,门楼上方的门楣,造型十分考究,图案特别精美,尤其是正对着第二道门楼的那截墙,更是塑花雕鸟,这不禁让人想起江浙一带的影壁。

  按古代风水学家讲,门前的影壁,和院内的影壁,是为了聚气。《龙经》载,大门与外界通透,直来直去,有损人丁。有了影壁,就能挡住冲煞之气。但是,江浙一带的影壁,是独立成墙,有户外屏风之说,而双门楼明厝,则巧妙运用围墙,既可防盗,又可用于风水,这在福州一带古建筑中,堪称一绝。双门楼明厝这种设计理念,与当过江苏吴县知县的林仕杲不无关联。

  为善最乐,以和致祥

  林仕杲在马鼻历史上,是个传奇性人物。他生于明正德八年(1513)正月,嘉靖三十六年(1557)考中举人后,被举荐到江苏吴江当知县。

  据说,几年后他突然回家,带回许多金银财宝,不久,便在家乡门前的马鼻平原上,修了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叫“九曲葫芦湾”。他当了几年知县,竟有这么多的财产,兴动这么浩大的工程,外头人都认为他是个大贪官。

  有一天,村里突然来了官员,还是京城来的。林仕杲知道官差的来意,便说:“你们来迟了,想要回钱没有,想要命尽管拿走。”

  原来,林仕杲性情耿直,为官清廉,一任吴江知县,分文不剩,不敢回家,便在街头卖字维持生计。有一年,他的一个门生,是布政史,在民间微服私访时,发现他在街头卖字,便招其去,留在自己身边办事。他这个门生为人虚伪,为官贪婪。林仕杲当门生随从不久,因看不惯其所作所为,就想辞别回乡。他这个门生见留不住人,只好答应,便让人拿出库房里的十一箱财物酬谢他。库房里总共只有十一箱财物,除了第十一箱是廉价的书画外,其余的箱子里都是财宝。他知道,凭着对自己学生的了解,学生叫自己“拿十一箱的财物”,一定是第十一箱的,不是所有十一箱。但就是全部拿走,也没有违背门生的话意,反正这些财宝是不义之财。于是,他便叫来家人,将十一箱财物全部运回家,在家乡修建“九曲葫芦湾”。林仕杲修完工程不久,他的门生到库房一查,发现十一箱财物全部消失了,万分恼火,便派手下下来,想以偷盗问罪。可是,手下下来一查证,发现运回的财物,林仕杲分文不取,而是用这笔钱,修了一个大工程,造福了一方的百姓,加上自己说话不够严谨,错不全在老师,他的学生只好忍气吞声,将这件事不了了之。人们知道这事后,便赞颂起他来。

  同时,见家宅出丁单薄,林仕杲便采用江浙一带做法,在门宅的路边,修了一道围墙,改建了门楼,修建了影壁,这种双门楼的风格,一直保留到民国后期。

  林仕杲卒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享年83岁。他去世后葬于东湾报国寺后山坡。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了八个字:“为善最乐,以和致祥”,其墓现在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