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民间祭灶纪念谁

发布时间:2018-03-12 08:21:13  来源:福州晚报

  福州民间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是传统的“祭灶”(有的地方是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这个习俗实际上具有历史纪念与民情风俗的丰富文化内涵。因为在我国民间,“灶”象征“家”。有了灶说明有了家庭,而“灶”又离不开火,火又象征“旺”,所以“灶火”在房屋结构中,要单独安排一个厨房,以示重要部位。福州民间凡搬家住进新楼房时,首先要举行“安灶家”仪式,煮几碗菜肴,敬供“灶公”。希望今后的日子能像灶火一样,过得红红火火。

  那么,人们所敬供的“灶公”究竟是谁?据说“灶公”是古代五祀之一。它始于三千多年前的夏朝,当时仪式比较简单。唐朝时也仅是一杯清茶敬供。罗隐在《送灶诗》中吟道:“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公(君)皇帝上青天。”至于所祀之人,历史上有六种说法。《周礼》说是祝融。《礼记疏》说是吴回。《淮南子》说是黄帝。《五经异义》说是苏吉利。《酉阳杂俎》说灶公名隗,长得像美女一样。还有一种说是张单,字子郭。

  传说祝融是上古时代“管火”的官员,称“火正”,掌管天下“祭火”活动。它反映了人类祖先对火的崇拜。外国还有“拜火教”,而我国有的少数民族过年过节都要围着篝火跳舞。由于轩辕黄帝教民驯猎,建屋安家,所以《淮南子》里把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视为“灶公”。

  此外,据198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道教大词典》记载,火是远古时代燧火氏发明的,他最早教人钻木取火,以知熟食。春秋时代《韩非子》中说:“上古之世,民食瓜果哈,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火氏。”这比以上几种说法,更具有文献依据,把我国民间用火的历史推得更早。不管怎样,民间筑灶生火,把生食改为熟食,这是饮食文化的一大进步。在闽侯荆溪发现的四千多年前的昙石山古人类遗址中,就发现了最早的福州土著部族已经学会用黄泥土筑灶,用烧制的陶器装盛用火煮熟的食物。因此说,对火的崇拜、对灶的祭祀是一种纪念性的历史。

  福州民间的祭灶活动,一般都比较简约,除了代表性的食品灶糖灶饼外,便是尾梨(荸荠)、甘蔗、福橘以及荤素菜肴等。小孩便唱民歌:“尾梨尖尖,灶公上天。灶公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护奴(侬),保佑奴爹有钱赚,保佑奴奶福寿长。”它带有祈望来年生活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之意。

  另据传说,宋朝时福州有一位叫郑性之的书生,家贫如洗,祭灶那天,没钱买供品敬奉灶公,便提笔在一张红纸上画一匹马,并题了一首诗:“一匹乌骓一条鞭,送公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然后当作纸钱焚化,以表古代知识分子的清苦与寒酸。(刘湘如 林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