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闽地儒医——晚清知县赵飞翰

发布时间:2018-01-22 11:58:01  来源:福州晚报

  赵飞翰(1865-1952),号凤洲,今仓山区盖山镇六凤村人。光绪十一年(1885)中秀才,续补廪生。光绪二十年(1894)乡试中优贡第一名。次年赴京会试,中式进士。保和殿朝考,名列一等第三名。任山东荣成知县,后兼署商河知县。宣统三年(1911),南下归里,常住阳岐乡,授教课生,以医行世。妻,山东人,与公同岁,合卺亦在山东。公在任时,以疾逝。育有四女。

闽地儒医——晚清知县赵飞翰

赵飞翰

  生长进士家 从学叶大庄

  盖山赵氏,自先祖于宋靖康后入闽,高士多出,代有才俊。早在赵公出生前几年,本家的赵新就中进士而供职翰林院。先生就在这个进士之家长大,受教庭训,攻读诗书。

  先生在私塾之余,问学于曾任内阁中书的同村硕儒叶大庄,得闻高论,并且读到了更多的书。这无疑为其仕途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伤时悼民命留心活人事

  古人常说“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儒士学医,本是常事。清末民初时,福建地区,对人民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就是鼠疫、霍乱、天花,甚则有一户数十口人因此而全部死亡的情况发生。故有“上午扛别人,下午别人扛”的俗谚。懂医,可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技能。

  而对先生学医影响至深的一件事,则是严复父亲的突然逝世。

  严复(1854-1921)出身业医之家,祖父严秉符以医名,在南台苍霞洲开医馆。而严复的父亲严振先,青出于蓝,更是有“严半仙”的称号。1866年春天,福州流行瘟疫,严振先在救治霍乱患者时被传染而去世,英年早逝,当时严复也才十三岁。而严、赵两家同住阳岐,且是世交。那年,飞翰两岁。听着严、赵两家以及乡人对于早死的严振先的无限惋惜,目睹乡人身患鼠疫、霍乱等急烈性疾病而死,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这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先生于《伤寒》《金匮》之外,对《温病条辨》《血证论》的研究尤深,后人多不能详其原因。其原因实际就在此。朝考列一等赴任山东境

  光绪十一年(1885),先生中秀才,续补廪生。光绪二十年(1894)乡试,中优贡第一名。次年赴京会试,中式进士。于保和殿参加朝考,名列一等第三名。

  他曾任山东荣成知县,后兼署商河知县。《福州市盖山镇志》《闽台历代中医医家志》等对其在任期间智斗恶霸的故事多有记载。恒以“清白吏不贪为宝,老成人惟适自安”自警。他曾将所经手的判牒印成册,题名为“观乎成山”,请众人阅览,以示无私。

  宣统三年(1911),先生南下归里。

  交游多名流严府敬西宾

  帝师陈宝琛(1848-1935),与先生来往亦密。宝琛逝世,先生作联云“国脉未亡当扶慰,人伦不废本初心”哀挽之。

  同乡医家郑宗洛(1878-1959),既是晚辈,也是好友,多有交往,相互请益。而郑宗洛孙女郑婉如,则是赵公外孙陈鳌石先生的学生。

  严琥(1897-1962),字叔夏,严复之第三子,出生于天津,一直随父生活。因严复长子严璩早立(为王夫人所生,长严琥二十多岁),而次子严瓛早殇,故而对严叔夏的教育倍加关注,曾让其往多地、多国学习。后经陈宝琛介绍,叔夏和台湾巨富林本源家族的林慕兰女士于1919年结婚。严璩为其择芳邻而卜居,典下玉屏山庄的部分房屋,与赵先生同檐,并执弟子礼,从其学习。严氏以赵公为西宾,亦可见赵公德行、学问之高。

  讲授书院地同办医学会

  盖山江边村的锦江书院初建于乾隆年间。民国初,乡人郑学诗等,以锦江书院并郑氏支祠为校舍,创办锦江两等学堂。该学堂以及郭宅村的莲峰书院,都曾请先生讲学。

  民国时期,政府遏制中医之风大肆。1931年,高润生、林笔邻等在台江大庙山创办“私立福州中医专门学校”,先生虽年过花甲,亦襄其事。

  他同时还在家设课堂,教授弟子。三女婿陈耕园,家传外科,受赵公影响,外治法中更加注意内病,不泥于切割,颇具特色,在台江一带极有医名。外孙陈鳌石,自小受赵公教诲,究心医道,享誉福建。曾任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林朗晖先生(1926-2012),也是赵公弟子。

  1952年,先生在阳岐家中,无疾而终,享寿八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