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词明戏”剧目选 半世纪后重返福清

发布时间:2017-12-25 09:48:29  来源:福州晚报

“词明戏”剧目选 半世纪后重返福清

《白兔记》

  经文化部门努力,离开福清50多年的“词明戏”剧目选——《福建戏曲传统剧目选集》,日前有幸重返该市,并收藏于福清闽剧艺术研究会。

  这是一本印刷于1962年的福清地方戏剧——词明戏的剧目选,书中登载了明、清、民国时期词明戏之大戏、小戏等剧本。

  词明戏来源

  词明戏是流行于福清、长乐、平潭一带的地方小戏,原名“高腔”,系明末清初弋阳腔流行福清、长乐后与当地“白字”曲调结合发展而成。为让当地人听懂,特别强调要“词句唱明”,故称“词明戏”。

  词明戏的音乐曲牌丰富多彩,已知有138个,既吸收弋阳腔、昆曲、皮黄的曲调,又融入民谣、山歌、坊间土调。曲调根据剧情搭配,由“正字腔”和“白字腔”两大类组成,在音乐曲调上形成用“官话”演唱的“水调”“北调”“阔调”,以及用方言演唱的“白字”。唱出来的音调与口语相近,为当时福清百姓所喜闻乐见。同时,“水调”“北调”“阔调”也逐渐地方化。其中,“水调”节奏自由,速度缓慢,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不幸遭遇和悲伤情感;“北调”缠绵悱恻,善于表现怀乡思亲、忧愁烦闷的心情;“阔调”则辽阔粗犷,奔放高昂,善于表现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

  福清词明戏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福清县组织老艺人成立“词明戏研究组”,在1957年省戏曲会演中,演出《浪子卷席》等剧目。1958年,福清县文化部门对词明戏进行挖掘、抢救,收集到一批清代的传统剧目手抄本,其中有清雍正年间的《光武中兴》,乾隆年间的《金凤记》《烈妇记》《杨文广征西》等。1960年7月,福清县成立词明戏研究会,组织老艺人与文艺工作者整理音乐曲牌100多个,同时排练失传的剧目《杀鬼魂》《孩儿井》《朱砂痕》《夜会》等折子戏。1961年9月,福清县词明戏艺人到福州市进行内部观摩与研究演出,获得省文化局颁发的“词明戏枯木逢春,百花园增添一色”锦旗。1963年,福清县文化局曾编印《词明戏音乐》一书。

  据了解,20世纪20年代,福清县仅存一个词明班,在一次前往平潭岛演出中,因渡船过海时遇风浪而翻沉,大部分艺人罹难,词明戏从此濒临消亡,少数艺人改习提线木偶,用词明戏音乐曲调演唱,时称“词明线戏”,仅在民间社火神诞、婚丧喜庆期间,作为业余演出。

  《福建戏曲传统剧目选集》内容

  此次重返福清的剧目选封面写有“福建戏曲传统剧目选集”,以及“词明戏”“第一集”“福建省闽侯专署文化局、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印”字样。目录第一部分是小(折)戏,剧目有《白兔记》《灵芝认母》《蒙正祭灶》《孟宗哭竹》《孟日红往京》。第二部分是本戏,剧目有《金印记》《白蛇记》《朱序》《世英杰》《金玉满堂》《乌盆记》《洛阳桥》。

  内页写有:“福清县对词明戏的发掘工作,在(19)58年八九月间就着手进行,发掘出传统剧目一百多本。吴孝英能唱的(有)150多个曲牌,已全部用简谱记录下来。前年由福清闽剧团排演《杀鬼魂》《夜会》《朱痕记》等传统剧目,作为研究性的演出,并整理《孩儿井》一剧,以本地话对外演出,颇受观众欢迎。今年四月十八日由闽剧团一、二队抽出十七人,附属剧团成立一个‘词明组’。人员组成如下,师傅:吴孝英(教唱)、吴绍烨(协助教唱),导演:陈常彬、陈诚香、翁吓命。后台:陈诚香(兼掌鼓)、陈祖成(锣)、林有河(琴)、林安(琴兼文化教员)。学员:骆继智,男,16岁,大花、三花;倪诗斌,男,17岁,武老生;林遵法,男,16岁,文老生;潘香珠,女,20岁,青衣、花旦;王爱珠,女,17岁,花旦;陈月仙,男,16岁,小生……”

  由于《福建戏曲传统剧目选集》印刷量少,颇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