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福州民间“冬防”忆昔

发布时间:2017-12-25 09:46:26  来源:福州晚报

福州民间“冬防”忆昔

  新中国成立前,福州的民居住屋条件很差,绝大多数都是用闽北山区砍伐,经过闽江漂流水运到榕的杉木,锯成薄薄的木板搭盖而成的。由于一座座木屋排排相连(如图),一到冬天,风高物燥,极易发生火灾。往往火烧连营,一片废墟,灾民流离失所,其状甚惨!

  据世居台江义洲的原住民、著名民俗专家方炳桂先生传述:民国初年的一个冬天,义洲白马河畔的泰山路一带发生大火灾。街的两边数十家店铺与住屋,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十二日,台江区苍霞洲美打道(米达道)遭火灾,因火势太大,引起土墙倒塌,连救火人员被压。牺牲的达七人之多,可见损失之大。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后洲发生火灾,焚屋百余间,死二人。

  由于旧社会政府腐败无能,既无专门消防组织,又不重视防火救灾工作,于是老百姓便自发组织民间的救火会,多设于庙宇殿堂里,尤其是每到冬天时节,便在救火会大门口,用大竹片架起三角架,上挂两盏大大的红灯笼,上写“冬防”二字,十分醒目。同时,雇人穿街走巷,一手提小灯笼与铜锣,一手拿小锤,边走边喊:“家家户户,注意防火!火烛小心,门户守紧啰!”此举旨在提醒大家冬天要加强防火防盗的思想意识。

  此外,当地的“保甲长”也会到各家各户巡查灶火是否灭熄,柴火是否放好。当地乡绅人士、慈善商家也主动集资,作为对民间义务救火队员的出勤补助,所以在救火会的墙梁上常见挂有“见义勇为”“积德行善”的匾牌。

  新中国成立后,党与政府十分重视防火救灾工作,各区都成立专门的消防大队等组织,配备大型、先进的救火车与救火器具。改革开放后,政府大力改造棚屋区,居民纷纷搬进高楼大厦,使“纸褙福州城”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