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进士“报师厝”

发布时间:2017-12-18 08:55:42  来源:福州晚报

进士“报师厝”

报师厝大门

  吴元龙是清乾隆年间进士。民国版《连江县志》的“儒林篇”中,对其史迹有专门记载。几百年过去了,许多历史遗迹,早已荡然无存,但其动人的故事,还有其居住过的“报师厝”,却至今尚存。

  “报师厝”坐落于连江马鼻浮曦村,厝为木质结构,坐西朝东,面街靠山,两进两天井。面街一向,原是大门楼,现已倒塌,只余下底部一半。门楼进去,走一小段空地,上了三级台阶,就是报师厝的入户门楼。门楼的门是双开的,门框为光面石条,厚约30厘米。两旁的墙分两部分,上部为青色砖斗,下部为大块的修面条石横砌。大门进去是门厅。门厅不大,中间有一门屏,两旁各有一间下房。穿过门厅,就是天井。天井地面铺着条石,两旁各有两间挂房。天井的正前方,就是主厝。主厝六扇五间,一层一夹楼。厅堂廊檐结构简单,线条清晰。在厅堂廊檐下,往厅堂方向,隔有一道门,是大双开的。门楣上挂着一面牌匾,上头写着“文魁”两个字。厅堂后头是后厅,里面有木梯通向夹楼。后天井很小,两旁各有一间角房。厝的两旁是山墙,上头有防火墙。山墙底座为小方石砌就,上方为砖斗,青砖砌的。主厝为硬山式双坡顶,而前后天井两旁的挂房,还有门厅,则为单坡顶。所有的屋檐,都往里倾,下雨时,水都往天井里流。据说,这是依“风水”而设计的,叫“天水不外流,流进自家院”。

  吴元龙出生在这里,读书著述也是在这里。这里是他的故居,也是他成就功名之地。但如今,看不到吴元龙留下的任何遗迹,只有厅堂金柱上一副对联,一直保留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上联为“滨海自吾儒看虚气成云已领过全朝大势”,下联为“名山应有主想蕴辉独玉都兜住特地元神”。这副对联的作者为陈元运,他是吴元龙的老师。

  吴元龙本名昌衍,字允藩,又字尹蟠,号宽亭。元龙是他的榜名。其祖洪武年间随军屯田,后留居浮曦。吴元龙生性聪慧,天赋过人。据说,他在童子试时,住一客栈,与一个行人同住一间,半夜时,天打雷,吴元龙醒来,告诉同室的行人说:“我刚才做了个梦,天上雷打进房来。我现在去找伙计,叫他换一间房。”那个行人说:“不要换,雷要打,也是劈我这一边,我只要挪到你那一边就没有事。”吴元龙半信半疑地让行人移过来,与自己同睡一张床。过不久,果然雷打进房来,正好劈在那个行人的床上。吴元龙十分惊异,便同他交谈起来,两个人通宵达旦,无所不谈。吴元龙见行人对天文地理、古今历史、领兵打战、文章辞赋无所不懂、无所不通,知道是个隐士奇人,便拜他为师。行人欣然答应。这个行人就是陈元运。

  考完试后,吴元龙将陈元运带回家里。在老师的教授下,吴元龙于乾隆辛酉年(1741年)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接着,他又四处奔走,倾囊购置天下奇书,得老师口授点拨后,对所学知识,无一不通,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知识因此日益渊博,最终得中进士。但为报师恩,吴元龙却赋闲在家,著书立说,寒冬酷暑,相守师侧,“服勤至死”。

  陈元运死后,吴元龙为其举丧家堂,并将其下葬的家族山场,命名为“陈先生山”。陈元运过世后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己卯年(1759年)十月,吴元龙也抱病而亡,享年56岁。

  在“报师厝”中,吴元龙共著书十一部,分别为:《道枢经》《存书》《读易偶言》《尚书经务》《性学汇参》《性理机枢》《简浑仪》《环勾求故》《曦江诗草》《北游草》《海陵篇》。

  吴元龙这些著书无一留传下来,但其“为报师恩,终身不仕”的举止,成为佳话流传至今。他与先生住过的家宅,也被人们称为“报师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