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王翰父子与东龙泉寺

发布时间:2017-08-03 10:39:14  来源:福州晚报

王翰父子与东龙泉寺

东龙泉寺牌坊

  永泰县塘前乡官烈村西南面的龙泉山中有座寺庙,名叫东龙泉寺,依山而筑,山势似太师椅,两边山脉环抱,锁住山门,十分隐蔽,外人很难发现。据《永泰县志》记载,唐时百丈禅师(俗姓王,长乐人,原籍太原,得道高僧)在此说法。寺院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几经兴废,但因王翰、王偁父子而永远不失历史厚重感。

  王翰的隐居地

  提起王翰,许多人肯定立马记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别误会,此王翰非彼王翰,同名而已。

  王翰(1333-1378),字用文,号时斋,仕名那木罕,安徽庐州(今合肥市)人,5岁丧母,由庶母孙夫人抚育,16岁袭职千户长,守庐州,后升为庐州路治中。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四月,王翰随福建行省平章燕只不华镇守闽疆,任福州路治中,因治寇有功升任福州路同知,后又升任理问官,总理永福(今永泰)、罗源二县。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升为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三州,朝列大夫。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升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二品),代领州事。时明军入闽,元朝大势已去,王翰即隐居今晋江市沙堤碧山。元室灭亡后,他偕刘夫人与三子王偁(chēng)移居于永泰官烈村(原名观猎)龙泉山,自号友石山人,寄情于山水。他平生好读书史,能诗善画,在永泰方广岩、方壶岩等处均有其题字石刻。

  明洪武十年(1377年),府县上书荐王翰之贤,可王翰抱定“一臣不事二主”的古训,即治棺木,卧病不肯服药。有司强迫其上路,王翰留诗引刃自杀,卒年四十六岁。王翰自决诗云:“昔在潮阳我欲死,宗嗣如丝我无子。彼时我死作忠臣,覆祀绝宗良可耻。今年辟书亲到门,有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亲恩。”此遗诗先言其当死而不死的苦衷,后说明其必死之故。既要殉节,又要留嗣;既要全忠,又要全孝,最终做到全忠全孝。王翰居官廉洁爱民,忍辱自洁,品性忠烈,深得乡人敬慕。为了纪念他,后人便将“观猎村”改名“官烈村”。

  王偁建寺

  县志记载,东龙泉寺系王翰之子王偁所建,具体年份不详。寺院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天皇殿、观音阁、法堂、精舍、寮房数座,寺里僧伽众多,寺产颇丰。

  王偁,字孟扬,又号密斋,其父殉忠时,方七岁,母刘氏手书先人遗墨及古今英雄豪杰教之,年稍长,随父亲好友吴海读书。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王偁中举人,次年赴京参加会试落第,被选送进京都国子监读书。不久,上表陈情,乞归故里官烈村赡养母亲。母死居丧,守庐墓六年。

  明永乐元年(1403年),他被引荐至京,授翰林检讨。明成祖命翰林院学士解缙主持编修《文献大成》(后改为《永乐大典》),王偁任副总裁。王偁学问渊博,文章雄伟,解缙十分推重,视为知交。王偁最工诗,与闽中林鸿等人开创“晋安诗派”(即闽派),是闽中十大才子之一。

  永乐五年(1407年),英国公张辅远征交趾(今越南),召请王偁为随军幕府,在军中多有策划。交趾定而复叛,王偁被贬谪至交州为官。

  永乐八年(1410年),因解缙被诬案,王偁受株连下狱,不久瘐死狱中,卒年四十六岁。

  寺院重兴

  崇祯九年(1636年),寺院被火烧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住持释习静联合乡人王镐、王馨(王偁十四世孙)等募建。道光二年(1822年)及光绪十六年(1890年)两度重修。后因历史原因,寺内无僧伽常住,寺院荒废。

  1999年8月,马尾区亭江镇长柄村美籍华人杨能樑先生得悉该寺荒废,萌发慈善功德之心,捐资近百万元修复了大雄宝殿、山门、围墙、道路,殿内重塑铜质诸佛金身、佛龛和万寿灯等。

  如今的大雄宝殿重现当年雄姿,正厅面阔四柱,格外宏阔,门柱悬挂两副鎏金联句,“龙座能人施法雨,泉山樑栋得心经”“龙蟠翠笞暝烟雨,井涌温泉沐老僧”。红色的琉璃瓦屋面,三重檐,燕尾脊,如大鹏展翅。板壁、柱梁均刷朱红油漆,与红色的屋顶交相辉映。在走廊两端,分别立着两块道光二年(1822年)及光绪十六年(1890年)两度重修时留存的石质功德碑,两米多高的碑上阴刻着诸方信士乐助缘金的姓名与数额。县志记载有六块,后来遗失了两块。

  寺前有上下两埕,水泥地面,平整宽阔。下埕有清泉井、温泉井各一口,即使大旱也不干涸,温泉井边有两个古石槽。

  寺后青山作屏,松篁蓊郁。山门外是巨大的人工湖,可泛舟戏水。在寺院极目远眺,层峦叠嶂,天高云阔,令人心旷神怡。这一方净土,信众、游客纷至沓来,拈香礼佛,怀古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