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连江三鼎甲

发布时间:2017-07-24 09:56:19  来源:福州晚报

  宋、明、清三朝,连江历史上先后出了三位出色的科举甲榜人物,他们是:南宋郑鉴,淳熙元年(1174年)以太学上舍生参加廷试名列榜首(两优释褐状元);明初赵恢,宣德八年(1433年)廷试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清初胡绍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志称“连江三鼎甲”。

  中国的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朝,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朝。“三鼎甲”指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中进士第一、二、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合称,又称“三甲”。一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三鼎甲”。

连江三鼎甲

赵恢家庙

连江三鼎甲

胡绍峄读书地静室禅寺。

  郑鉴:颇有古诤臣之风

  郑鉴(1145-1182),字自明,号植斋,连江县透堡东导村(今透堡镇塘里村)人。

  他自幼资质卓异,家学渊博,早年就涉览家藏经史,常以天下为己任。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以学行兼优,补太学上舍生,时年25岁。淳熙元年(1174年),刚好而立之年的郑鉴,应礼部会试及殿试两优释褐,名列前茅,成为连江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两优释褐”者,指科举时代,新进士授官为释褐,意即脱去平民布衣换上官服。宋代国子监定为三舍:外舍、内舍和上舍,其中上舍生经廷试后释褐。元符间,上舍又分为优、平二等,会试其优者赴廷试,又入优,则谓之“两优释褐”,命以京秩。

  郑鉴步入仕途后,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曾任承务郎、国子正、太子侍讲等职,嗣入朝对策称旨。引见之日,孝宗皇帝对参知政事龚茂良说“郑鉴议论甚切”,遂调试馆职。他任职期间,刚正不阿,议论切直,针砭时弊,独抒主见。他在《论近习劄子》略言中,深刻揭露皇帝亲信各自结党营私,封官许愿,阳奉阴违,人事贤否是非瞀(mào)乱,刑罚不公,致“君命以近习而废,国威以近习而损,主权以近习而分,边将以近习而轻,士气以近习而阻,军政以近习而坏,人情以近习而骇,礼法以近习而亡”等弊端,深得孝宗赏识,遂授校书郎,后迁著作郎,兼文史院官。然而他终因持正嫉邪,招致奸党的嫌忌。外戚奸臣韩侂胄对其尤为厌恨,勾结内幸,暗中加以排斥(那时韩尚未官居宰相),郑鉴遂多次请求外调,被外放出知台州。临别上任之际,他又数上密封奏章,劝谏孝宗勿耽于蹴鞠娱乐而荒废朝政,莫再疲于狩猎而频历危险。孝宗览奏“称善”,太子(光宗赵惇)亦说“前后议论无如鉴(郑鉴)之切直者”。就任台州不久,郑因难以施展其继续在朝献策报国的志愿,终日忧郁寡欢,积劳成疾,于淳熙九年(1182年)病卒于任所,年仅38岁,殊堪痛惜。

  郑鉴文学造诣甚深,诗文皆佳,唯因早逝,生前所著文稿仅辑《周易注》一部,其余均未成集。他有一首咏家山《香炉山》诗曰:“峙立苍茫紫翠间,疏帘半卷镇长闲。神仙自有祈年术,一缕青烟起博山。”诗词才情可窥见一斑。

  连江自古多名士,郑鉴以渊博学识与铮铮风骨望重于当时。郑鉴与朱熹私交甚笃,他卒于台州所任,朱熹闻噩耗亲撰祭文“一语定交,情义日亲”,盛赞郑鉴“伟哉,凛乎其有古诤臣之风”。其尊崇之情溢于言表。

  据《八闽通志》和乾隆版《连江县志》载,郑鉴以两优释褐中状元那年,礼部拨库银若干两准其在故乡透堡兴建状元坊,以示恩荣。坊已圮,今街、井遗迹尚存,街为石板铺砌,现大部分改建为水泥路,井在其出生地岭兜自然村,人称“状元井”。此外,郑鉴的祖宅在东导村(今透堡镇塘里村岭兜)龟鱼山麓,祖居的下街亦称“状元境”。东里别墅为其幼年读书处。其墓位于透堡报慈寺后约100米,今仅存一堆“风”字形土丘,高1米,长10米,宽6米。民国版《连江县志》载有郑鉴生前好友、明寓贤何其伟的两首谒墓诗,其一:“前朝崇切直,侍讲不沉冥。上所踘球地,公之补衮庭。孤忠旧史笔,遗址晚生经。莽莽寒碑立,斜阳照典型。”又《过墓》一诗:“寒声吹古道,平野见荒窀。葵麦山原鬼,风尘鹰隼臣。残碑当落日,老树阅行人。秉烛上封事,先生义不磷。”

  郑鉴因入赘莆田丞相陈正献家,遂居莆。《广舆记》一书误编作莆人,此为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