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长乐一中的创办经过

发布时间:2017-06-27 11:50:52  来源:福州晚报

长乐一中的创办经过

1955年,高中第一届毕业生与教师合影。

长乐一中的创办经过

上世纪50年代的毕业证书。

  新中国成立前,长乐市共有三所初级中学:培青、县中、建华,它们是长乐一中的前身。换言之,长乐一中是由两所私立初中:培青、建华,和一所公办初中——县中合并而成的,而县中则由(地下党员)刘润世县长创办的。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长乐私立培青初级中学

  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三年(1890~1897),美国传敦士弼来满、摩林于营前伯牙磹创办的识字班,又称为查经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识字班移至县城东外高朱山,发展为“陶媛女校”。

  宣统三年(1911年),陶媛女校搬迁到县城府(虎)埕顶。随即,“格致男校”也于府(虎)埕顶诞生。男校在东,女校在西,两校隔巷为邻。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两校合并,定名为“长乐私立培青初级中学”,学生最多时达300多人。

  抗战爆发后,长乐私立培青初级中学迁往永泰清凉乡北斗村,与“永泰同仁初中”联办,称“同培中学”。1941年秋,原籍学生迁返长乐,当地在长乐私立培青初级中学校址成立同培联中分校。1944年秋,长乐县再度沦陷,分校解散,校址被日军侵占,损失惨重。

  抗战胜利后,长乐私立培青初级中学复办,常年学生约130人。

  国立长乐初级中学

  1942年,由民国县长、中共地下党员刘润世倡议,在玉田大王官等处创办“长乐县立初级中学”,设8班,学生近400人。1944年8月,迁县城龙台郑氏宗祠。长乐第二次沦陷,校舍被日兵拆毁两座,学校停办一年。复课后,设7班,常年学生约300人。

  刘润世(1907~1985),原名怡仁,湖南岳阳人,先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省立一中及武昌中山大学,其在学生时代就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8月,在岳阳县入党,任中共岳(阳)平(江)临(湘)边委宣传部长。后因党组织遭到破坏,和党组织失去联系,辗转到河南仍未找到党组织。

  1928年,他化名为刘润世,应招到汉口国民党军队当兵,以避风险,当即被送到汉口,旋又转送南京,赶赴前线参加进攻张宗昌的所谓第四次北伐。他在徐州两天,便从炮兵二团开小差到台儿庄第九军二十一师当兵,因有中等文化,很快被升为尉官。北伐结束,国民党举行编遣会议,编余军官进行考试,他被录取在“军官研究班政治科”,毕业后,任安徽省公安团少尉排长。

  1930年7月,他闻彭德怀攻下长沙,决心回湖南寻找党组织,于是又回到岳阳。抵家后三天,由于坏人告密,他被岳阳县保安团大队长杨芝泉派人逮捕,解送岳阳县政府。当时岳阳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石宪章,曾当过刘润世的教官和营长,出面具保无效,遂以司令部名义,把他调到岳阳警备部,加以开释,并嘱他当天晚上离开岳阳,以脱险境。

  1932年,他在国民党某部独立旅当代理连长,驻山东泰安。1933年至1934年,他在安徽省保安第一团七连当连长,后驻江苏洪泽湖任分区指挥官。1935年,调保安十一团当中队长,驻江苏盱眙县。

  1936年,国民党当局以“通匪有据罪”将他撤职查办。不久,他考入唐生智的训练总监部军训教官班,三个月后,被分发到福建建宁县当军训教官。后闻中共黄立贵独立师在那一带活动,他便经常借故下乡寻找党组织,试图恢复党的关系。1937年5月,他在建宁均口找到党组织。经过严格的审查、联系,1938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转达东南局通知,批准恢复其组织关系,命其留在国民党内部工作。

  抗战时期,他任长乐县国民政府县长,利用特殊身份,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并保护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1946年6月,他任中共闽中特委委员;1947年1月当选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候补委员;同年8月,受福建省委派遣回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湖南省政府交际处副处长,省委统战部科长、副秘书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和办公室主任等职。1985年8月,刘润世病逝于福州。

  私立建华初级中学

  林弥钜(1879~1949),长乐竹田村人,年轻时在船政煤站以挑煤为生。一次,他以从会里标来的钱买下一批拆卸下来的旧舰艇废铁,然后转卖,获得大利,遂以这第一桶金在洪山桥浦上自办松木加工企业协利锯木厂。后来,林弥钜廉价买下大中华火柴厂的机器设备,于1931年自办建华火柴厂,收支大体平衡,获利虽不多,但终究维持了下来。

  抗战开始后,日本火柴不再进口,上海大中华火柴厂等企业的生产处于波动状态,而且其产品也运不到福建来,建华火柴厂的火柴成为福建省贸易特种股份有限公司的购囤商品。该公司为建华火柴厂提供原料并包销产品,火柴的收购价格为正牌每磅89元,副牌每磅85元。建华火柴厂的靠山遂由锦顺商行改为福建省贸易特种股份有限公司,利润大增。

  1938年,建华火柴厂在该公司协助下迁往南平。到南平后,建华火柴厂在厚利刺激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仅在南平设总厂,还先后在福建的大田、龙岩和江西的吉安、临川等地设立分厂,另在福建的将乐、龙岩设立仓库。总厂共有职工2000余人,加上各分厂、仓库,职工总数逾3000人,可谓是抗战时期闽北的一家大型企业。

  1942年,林弥钜为方便厂内职工子女求学,在南平昼锦坊创办“私立建华初级中学”。他聘请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闽清人翁侃女士为首任校长,并参与筹建工作。翁侃原是省立女子家事学校的校长,办学有经验。在南平办学是暂时权宜之计,故校舍及设备极为简陋,开始只能招收初一学生一班,学生人数不多。

  抗战胜利后,该校随该厂迁榕而迁到长乐古槐,常年学生不及100人,教师仅有十余人。1949年上学期只发一个月的工资,9月份工资后由建华火柴厂代发。不久,创办人林弥钜病逝,工资不能按月发给,有时发给火柴以抵工资。由于私立学校的学生要缴纳较高的学费,许多学生纷纷转学,学生人数由172人减到60多人,经费出现极大困难。1951年,闽侯专署拨300多公斤大米接济该校。

  三校合一

  新中国成立后,长乐县政府接管了培青、县中、建华三所学校,并于1951年6月10日将其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长乐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原长乐私立培青初级中学,由张端机任校长。

  1951年,长乐初级中学共设有9个班,学生454人,教职员工37人,1954年改称为长乐中学,1957年秋更名为长乐第一中学。(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