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宋至清罗源共有四所书院

据记载,县内有进士225人、举人579人

发布时间:2017-06-05 11:17:06  来源:福州晚报

  罗源建县于闽国龙启元年(933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唐咸通年间始至清,境内先后设有私塾、县学、书院、社学等。至清末,县内共有进士225人、举人579人。书院原为学者讲学之所,后逐渐向官学化转变。据文献记载,宋至清,罗源有四所书院。

  松亭书院

  松亭书院于宋宝祐年间由邑人陈显伯独资创办,系私立义学,设四斋,院址在县城江尾下沈尉桥东北。凡读过经馆者均可免费入学,以研读儒家经典为主,废年未详。

  创办人陈显伯(1192~1262),罗源重上里(今飞竹镇)洋头村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初调京簿官,历官至吏部尚书。后加端明殿大学士,晋爵长乐郡开国侯,食邑1200户。他著有《玉堂制稿》。

  宝祐二年(1254年),太子赵禥(后即度宗皇帝)被封为忠王,陈为讲官,东宫建资善堂时,陈又被选为讲读,忠王称赞:“陈先生循循善诱人。”

  然时权奸用事,显伯力请归田。回乡后,陈显伯全力构建松亭书院,建学舍,置廪田,委任所亲余子文为督事,聘请县主簿萧易董课事,延师讲学,所有费用皆由己出。

  陈显伯在罗源期间,当地人文蔚起,人才济济,“罗人之学以斯为盛”。在他办学期间,该县出了10个进士。

  凤鸣书院

  明万历十年(1582年),知县陈应凤(江西南昌人)创办凤鸣书院,属官办义学,院址设城北旧官舍左后。书院以籍没绝户桐山50亩和水田17.7亩的出租收入为经费,由教谕杨日采、训导陶懋朱负责管理。清康熙初,书院毁坏倒塌,邑人以其地建知县徐承荫生祠,遂废。

  知县陈应凤创院之初有文为记:“余来莅之次年,适梅溪里有绝甲姚祖隆遗桐山五十亩,该里萧一鹭掌之供赋,多自润,按治之。未几,复评(揭发)一绝甲郑李盛遗田一十七亩七分许具属萧。先是户长萧文宠私鬻三亩,而一鹭忿不与,缘罚攻讦皆不道,自甘籍没。檄详通院道俞允充诸生季会膏火之需,盖甚盛念也。会名‘罗隽’,每初九、二十四集诸生如约校艺。而学博杨公日采、陶公懋朱实董之。不佞乐观其盛,冀一时誉髦,异日云蒸,无忘今日之雅。而籍田之资,用是不磨斯文之会。”

  罗川书院

  罗川书院在县治西水陆寺前。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县蔡彬创办,属官办义学。初以水陆寺后的文昌祠为校舍,名“永贞义学”。乾隆年间新建校舍于水陆寺前,更名罗川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停办。

  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文谢生募建新校舍,不久文解任。乾隆十三年(1748年)署县嵇璇继而修之。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田宏甸围以墙,增建大房二间,廊左右房各三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梁翰倡邑人捐资1500金,并割取水陆寺前场地,建“丽泽堂”,堂上有楼祀文昌,前后为房,大小计12间,中为大堂,前筑屏墙,额曰“罗川书院”。余款建店舍,收取租金供诸生灯火之用。

  正音书院

  正音书院在县城内。清雍正年间,因福建、广东两省籍官员“乡音不可通晓”,朝廷特令两省督宪行文各县开办正音书院。

  罗源于雍正七年(1729年)由知县徐元会(浙江德清人)奉文创办,教士民学习“官音”。废年未详。

  参考文献书目

  《罗源县志》

  徐心希《闽都书院》

  张兆浩《识才育英陈显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