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螺洲陈宝琛故居“陈氏五楼”

集北方豪宅与苏州园林于一体,目前福州仅存一座

发布时间:2017-06-02 11:17:09  来源:福州晚报

螺洲陈宝琛故居“陈氏五楼”

陈宝琛故居

  不久前,我应友人之约前往仓山螺洲参观清末太师太傅陈宝琛的故居“陈氏五楼”。

  陈宝琛(1845~1935),字伯潜,号弢庵,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授读毓庆宫,终授太保,进太傅。他是旧科举时代忠君报恩的士大夫,更是有着强烈民族情感与治国抱负的教育家,同时还是诗作斐然的诗人与书法家。

  “陈氏五楼”,坐落于螺洲镇店前村。老宅大门庄重大气,精雕细刻的飞檐翘角,已然足见主人曾经的显耀与辉煌。陈氏家族,耕读传家,秉承中华文化传统,读书为上,宽厚待人。自清道光年间的刑部尚书陈若霖开始,世代簪缨,为福州之一大望族。“五楼”气势雄伟,环境清幽,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是目前福州仅存的一座集北方豪宅与苏州园林于一体的大家府第,建筑时间依次是“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晞楼”,198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赐书楼”,为“五楼”之首。顾名思义,这里为收藏清帝所赐御书之楼。陈宝琛乡居时,同他的夫人王眉寿就住在楼下。楼中建筑、摆设,皆别有深意,关于风水、细节的精细打造,无不体现着道家阴阳平衡的理念。如所有台阶皆三阶而上,寓意为步步高升;大门顶上有100个古钱阁,意为百岁百格,百福百寿。此楼前后共三进,中轴对称,经纬交织,主次分明,两侧各有别院。

  “赐书楼”的后侧便是“还读楼”,其取意于陶潜“即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此楼是陈宝琛收藏民间善本之所,他嗜书如命,据说当时收藏了大量民间的善本、珍本3万余册,其数量、质量皆超过赐书楼“御藏”的珍本。陈宝琛还将曾祖父陈若霖故居中赐书轩的清帝御赐书籍和翁方纲的题匾移入,与皇帝赐予他的书籍一并收藏,成为当时福州地区最大的私人图书馆。

  转入“还读楼”的小门,便是“沧趣楼”。只见青石草径,竹影苔青,仿佛从不被尘世侵扰,这里应是“五楼”的经典所在。“沧趣”二字,含归隐之意。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陈宝琛因力荐唐炯、徐延旭战败,部议降五级调用,自此隐居乡里二十五年之久,建“沧趣楼”以“赏古玩博”自娱。当年,楼中珍藏着陈宝琛喜爱的古玩、金石、书画,如吴道子的画、郑板桥竹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真迹等,堪称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座私人博物馆。主人有诗云,“余年来四十作沧趣,听水二斋以娱亲”。也正是这退隐的几十年,他致力于教育与实业,成就他一生中对后世所作的最大贡献,业绩传世。厅内有陈宝琛的手书联“与其过纵何如谨;到得能诚自会明”,足见其信奉清白、公正的为人为官之道;楼上有宣统赐联“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和“老圃黄花标晚节;仙洲丹橘拥高门”,正是楼主忠君爱国、清白高节的写照。

  “沧趣楼”楼前的花园尤其精致。鱼池假山,周围列十二块山石作十二生肖状。池边有一块数吨重的铁石,刻有清大臣刘镛一副联:“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客朝看麋鹿游。”园中最具特色的应是半边亭。依墙而建的半边亭坐东朝西,属金,亭前建有水池,金生水,有着绝处逢生之意,这也体现了主人对道家五行的考究。铁石轩撰有陈宝琛的一副对联:“几多怪石全胜画;无限好山都上心。”据《沧趣楼诗集》记载,当年,文人墨客在此雅聚,陈衍、林纾、严复等皆为座上客,他们吟诗唱和,琴棋书画,诗文往来,不亦乐乎。

  “沧趣楼”左前侧,即“北望楼”。李商隐诗云“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意为此楼能望见京城,不惜性命我也要站在危栏远望,主人取之“北望”,表达北望谢恩、赤诚之心。“晞楼”,则位于“还读楼”和“北望楼”之间,坐西朝东,晞以朝阳。“晞发”,出于屈原的“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意为我如今不能入朝堂,且受人怨尤,但我依然保持我的高洁初心。

  “陈氏五楼”,恰是陈宝琛的一生写照。他早年居官,才华横溢,深受朝廷重用,“赐书楼”“还读楼”里,皇上赐书无数;后因奋发言事,被降级调用。虽仕途坎坷,却公正清廉,归隐故里,在“沧趣楼”里修心自娱;但他依然不忘国家兴衰,在“北望楼”忠心“北望”京城,何等痴绝?对于将来,他依然满怀期待,“晞楼”之上,仍有朝阳日日可期。(林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