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闽侯芒山书院改名文山书院

发布时间:2017-05-22 11:58:43  来源:福州晚报

闽侯芒山书院改名文山书院

  文山书院 曾小榕 供图

  文山书院

  南通镇文山村多产芒草,故原名“芒山”,山之阴有“芒山书院”,据传先贤林则徐、郭柏荫、陈若霖等曾就读于此。后因林则徐、郭柏荫、陈若霖等多数生员官至朝廷大臣,才改名为“文山书院”。

  “文山书院”俗称“书斋里”,位于文山村弥勒山半山腰,坐西朝东,为院落式木质结构平房,入门为天井,中为四扇三间小厅,前后二进,两边为厢房,厅与厢房的窗棂花纹细致、古雅。书院四周为风火土墙,院后山峦起伏,前有小溪,流水淙淙,颇为清静。可惜今已改为民房。

  传说,林则徐之父林宾日,与文山村陈纲石有谊亲。林则徐11岁时,林宾日携其学于“文山书院”。林则徐学习很勤奋,早晚尤爱坐溪边石上背诵诗文,备受乡人赞誉。

  有一日,天已昏黑,陈纲石见林则徐尚未归返,遂拄拐杖至书院唤其用膳,堂屋内静寂,疑其与学友外游,乃入室视之,却见他秉烛独坐攻书,三唤不应。近前手拍其肩,林则徐方恍然大悟。陈纲石问:“天已昏,何勤学乃尔?”林则徐慨然答:“读书志在报国,能不勤耶!”其声铿锵,其情激昂,道出了立志报国之心。后来,林则徐贬戍新疆给家人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给友人书:“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身陷困境,尚念国之存亡。

闽侯芒山书院改名文山书院

凤山书院民间祭孔典礼 陈建鋆 供图

  凤山书院

  凤山书院俗称文昌阁,位于荆溪镇港头村凤髻峰,坐北朝南,面向石岊江。

  书院由来已久,据清《凤山书院碑记》载,书院圮于明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六子祠,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奎光阁。1958年,书院遭台风摧毁。1994年,由海内外乡亲集资重建。

  书院奎光阁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院内四周有短墙,墙内有天然奇岩怪石,蔚为壮观。书院保存有清代《凤山书院碑记》,由叶观国撰写。

  《凤山书院碑记》石碑“文革”期间折断,弃置港边铺路。书院重修时,重新安置在奎光阁门口东侧,枕靠天然岩石之南向。宋理学家朱熹曾多次游经此地,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搴蓬聘遐眺,击节成浩歌。独语无人悟,兹怀竟如何?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江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兹焉同舟济,讵止胡越亲。相期岂今夕,岁晚无缁磷”。

闽侯芒山书院改名文山书院

湖山书院外景(图片来源:《闽都书院》)

  湖山书院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大湖设有侯官分县。湖山书院坐落于古县衙附近。书院始建年代不详,前身为文昌书院,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改建并改为今名,书院规模至今不可考。现仅存有书院改建时《立定规条》石碑两块,每块碑高1.92米,宽58.5米,自右至左直读文字。湖山书院专门立碑拟定具体学款,这在已知的书院中实属少见。这些学款对于今天教育管理仍有启迪性意义,同时也是研究闽侯县教育史的宝贵资料。

  此外,闽侯境内的书院值得一提的还有江氏古厝书院和新唐书院。江氏古厝书院为白沙新坡村江永奋、江永襄兄弟在清乾隆年间所建,专供自己家族子弟读书,是一座较为典型的私人兴办的家族书院。新唐书院在今南通镇泽苗村,朱熹曾在此讲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乃废。(叶繁整理)

  参考文献书目:

  曾小榕《闽侯大山深处藏着四大书院》

  徐心希《闽都书院》

  闽侯方志委《闽侯县志》

  黄安榕《少年林则徐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