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下社“榕树王”与王厝“巨榕”

发布时间:2017-05-03 15:42:09  来源:福州晚报

下社“榕树王”与王厝“巨榕”

山后“榕树王”

下社“榕树王”与王厝“巨榕”

青口下社“榕树王”

  闽侯县青口镇东台村下社自然村的一棵榕树在福建省绿化委员会、福建省林业厅联合主办的“2013年福建十大树王评选”活动中,一举夺得“榕树王”称号。

  当年,评选树王的范围为“分布在福建省行政区域内、目前存活且树形完整的古树名木”。“树王”应是在原有生态环境下自然生长的完整树木(不是近期移植或盆栽),并且满足树龄最老、树木最高、胸径(地径)最粗、冠幅最大、树形最奇特、保护价值最高等6项指标中一项以上。

  下社“榕树王”树高24.45米,胸围14.85米,地围16.63米,平均冠幅45.6米,最大冠幅51米,最小冠幅40.1米,离母根14.6米处生长有一气根,需4名成年人拉手才能合抱,形成天然拱门。

  榕树原产于亚洲热带,是桑科榕属的常绿大乔木,并非福州独有。然而福州人最喜欢榕树,从唐朝开始就有种植榕树的习惯。北宋治平年间,福州恰逢百年一遇的大旱。时任福州太守的张伯玉,发动民众“编户植榕”,大规模地种植榕树。为什么将福州称为“榕城”,榕树被冠以“市树”?福州市政协原主席陈扬富在《福州古树史话》序中作了精辟的诠释:“不仅因为福州宜树,更在于福民爱榕,千百年来的相依相守,榕树以其亲和与美德,赢取人们的崇仰,它们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不畏寒暑,不事张扬的个性,体现了福州人的精神。”

  下社这棵“榕树王”何时所栽,没有文字记载。当地村民介绍,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下社自然村村民原姓谢。吴姓祖先很早以前从福清玉塘迁来,具体什么时间不清楚。当时兄弟五人同时迁出,其中一个兄弟迁宏屿村,山对面有一石板路,宽约1米,是古代福清往福州主要通道之一。传说明朝时,叶向高路过,见这里风水很好,榕树树枝生长旺盛,被叶丞相砍断一枝,风水就被破坏了,后谢姓村民陆续搬迁,现今全村姓吴。

  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信息,查找张振顺主编、中国文艺家出版社出版的《闽侯姓氏文化》记载:“青口宏屿村其入闽始祖是唐屯田员外郎吴祭,字孝先,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后街,始祖吴天祐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举家自福清玉塘迁宏屿与沪屿之间千家山吴头桥浦边,后移居宏屿乡口道头。”按此推算,下社吴氏祖先迁来应在明正德年间(1505年至1521年)。叶向高,1559年出生,福清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万历至天启年间任首辅。叶向高经过下社村的时间应在1583年以后,比吴氏祖先迁来迟几十年,下社吴氏祖先见到叶向高到下社的可能性存在。据南宋福州太守梁克家的《三山志》记载,从福州往莆田方向“由南以往,凡五驿十铺,旧由方山渡,宣和六年,乃出西峡”。由此可以看出,宋宣和六年(1124年)之前,下社往方山的这条道路非常重要,下社的“榕树王”就在这条古道边。

  事情非常巧合,当时全省“榕树王”评比中位列第二的王厝“榕树王”也在离此不远的唐宋古道边。位于方山峡脚下的祥谦镇虎山村王厝自然村,树高21.12米,胸围12.96米,地围12.55米,平均冠幅37米,最大冠幅38.7米,最小冠幅35.4米,这棵榕树当地人称之为王厝“巨榕”。据王厝自然村村民介绍,该村多为王姓,祖先随王审知入闽,迁居此处。古时,福清等滨海举子进京赶考,经此树下休息,村人施之以礼,茶水相待。

  笔者认为下社“榕树王”与王厝“巨榕”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其树龄基本相近,树围、树冠大小相差不多,应为宋代或宋代之前所植。(林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