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散文家何为在福州

发布时间:2017-03-16 16:00:41  来源:福州晚报

散文家何为在福州

  2011年1月10日6点20分,散文家何为病逝于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作为人才精英被引进福建,任福建电影制片厂故事片编辑组副组长,此前曾任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和上海电影局所属故事片厂的编剧。刚到福建,若不是福建文化高层圈子里的人,一般的读者未必都熟知这位从浙江定海走出、1937年就投身散文创作且成绩斐然的作家。他在福建发表了脍炙人口的《榕城春色》和《张高谦》等佳作,在福建的文化界和教育界颇有名气。

  初识名家

  195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第二次考试》。上世纪80年代,刚刚恢复不久的高考语文试卷出了由他的作品《第二次考试》改编的作文题。此后,福建的师生们知道了这位全国知名的大散文家就住在福州,登门造访、请教并表示敬意的人络绎不绝。

  我有幸在那时候认识了他。我的忘年交好友——福建省图书馆办公室原主任王光宇和夫人张葆嫦是何为夫妇的患难至交,曾一起从福建省图书馆“下放”到建阳。何为这“反动学术权威”,关得特死,受苦特多,他和夫人徐光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经常在“放风”或吃饭时眉目传情、偷递字条,互相慰藉。他们甚至密约一有机会离开“牛栏”,就把字条放于某处,再伺机去取。王光宇夫妻对何为伉俪在特殊困难处境下解除思念之苦提供过诸多帮助。“文革”后,他们两家人成了好友至亲。

  那年,我在闽侯祥谦中学(今闽侯二中)教高中语文,有教初中语文的同事备课《第二次考试》时,对该文置于散文体裁产生疑问:散文一般都为真人真事,而《第二次考试》的故事纯属虚构,更接近小说。他们问我,我有同感。这问题请教作者最好。我同光宇老师谈起这事,他不假思索地说:“找何为嘛!我带你去!”我请他先征求一下何为老师有没有时间接待,很快得到回话——何为慨然应允。于是,由光宇老师陪同我到位于黄巷的何为家中。

  他生于1922年。我们见面时,算年龄应在60岁左右,但其就像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我们一见如故,有谈不完的话题。他很健谈,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没给我这无名晚辈留下任何居高临下的感觉。

  现为香港著名时事评论员的何亮亮,系何为长子,但当年我没见过。他的次子何堂堂见过,我还看过其在省话剧团的演出。

  学术严谨

  我两次写过对他的专访,发表前请他审阅。他改动不少,后来还特地让其夫人用娟秀工整的钢笔字重抄一份交给我。他的散文风格严谨凝练,功力毕现,而对别人写他的专访,要求不溢美、不夸饰、不拔高。

  我几次同其探讨《第二次考试》的体裁问题,他都坚持那为散文,不为小说。其中,人物陈伊玲的原型就是他的夫人。他的夫人年轻时学声乐,文中透露着他对妻子的挚爱。

  他的夫人是个事业追求者,更是个贤妻良母,像呵护宝贝孩子一样呵护着丈夫,让丈夫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于写作与研究。我每次去他家,他不在阅读便在写作。当他迎出房门时,我常能从他迷惘的眼光中,觉察到他尚未从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氛围中完全摆脱出来。

  启发后辈

  学校曾通过我请他给全校2000名师生开讲座。位于二七烈士林祥谦故里的闽侯祥谦中学离南街黄巷有30多公里。那年代有车的单位不多,农村中学更没校车,“的士”既少又不好找。我们就从尚干租了一辆摩托车开到他的住处,再一路颠簸回学校。他一下车就马上开讲,接连讲了两个多小时,又马不停蹄赶回家。他的疲累与不适自不待说,但毫无怨言。

  他教诲青年学生,“有志者事竟成”“文章想写得好要多看——看书、看生活,多思和多写”。前不久,一名过去的学生、当今的知名作家来看我,说当年何为的讲座为他点透迷津,他念中文走创作道路受那次讲座的启发和影响极大;至今还保留着后来语文组整理的、学校发给的、机械打印的何为讲座的录音稿。

  回沪定居

  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从福建退休返回上海定居。我同光宇老师经常在一起叨念他。那时我在《文化生活报》,曾写信到上海约他惠稿。他很快回了信,并向我了解光宇老师一家的近况,他一样惦记着福州的好友。

  后来,我在福建的报刊上极少读到他的文章,而在上海的《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刊物上还是读到了一些他写的独具一格的散文。他时而还回福州参加省文联与省作协的重要会议。虽说那几年他在《福建文学》编委会和福建作协主席前都加上了“名誉”二字,但我深信,他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福建文学创作的发展。他散文创作的严谨、待人接物的平和、对青年学生成长的关切、对创作梯队的帮扶以及他的音容笑貌,我至今历历在目。

  后来,我获悉《何为散文选集》荣膺首届鲁迅文学奖,《新民晚报》专门为他开辟了“纸上烟云”专栏。他在75岁以后还发表了一百多篇散文佳作。不久后,我又获悉他的夫人病重,他因爱妻先他而去痛心疾首、撕心裂肺!此后,寂寞、疾病与衰老对他的包围圈日渐收紧,他常常不得不形单影只地找上医院,几次于返家路上困于雨中病倒,89岁时住进医院,后来就再也回不了家了……(苏少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