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黄天天:评话术精 艺惊四座

发布时间:2017-03-09 16:54:12  来源:福州晚报

  黄天天(1907~1977),闽侯县青口镇傅筑村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廿三日,出生于一户普通农民家庭,迫于生计,9岁随父进福州城从事小生意营生。黄天天10岁时,拜福州“评话八部堂”之一的林细弟为师。由于他对评话艺术很感兴趣,加上聪明好学,见习时间仅一年,演艺长进快,第二年就登台讲书,打响了第一炮。三年学艺即满师,后来声名鹊起,堪称富有潜力的曲艺新秀。

  黄天天初学家庭书,传师门《林则徐公案》之《珍珠被》《笃笃鸟》《贩棉纱》《玉葫芦》《玉鹦鹉》《玉花瓶》《玉螃蟹》等书,后来逐步拓展到君臣书、武侠书,如《郭子仪》《刘伯温做知县》《安禄山造反》《五岳奇侠传》《风光之剑》等连台本。

  经过用功磨炼,卧薪尝胆,黄天天形成粗犷高亢、唱句铿锵激昂、道白明快利落的演艺风格。抗日战争时期,黄天天与江南生合编《忠臣血》《英雄泪》评话曲目,风靡一时,鼓舞了人们抗日的爱国热情,后被改编成闽剧本。

  逸闻趣事

  评话噱头,业界行家俗称“放花”,是体现讲书曲艺的“活宝”。评话先生黄天天就十分擅长口语的“外插花”,意思是能在讲台上即兴发挥,根据书情发展、引申,插入笑话,妙趣横生,为书情“加味”,迎合听众爱听的心理。

  黄天天有其独到之处,如讲医生看病,他往往要插上叠字花,医生问:“有热吧(指有否发烧)?”病人应答:“烘烘着(指有发烧)。”“会浸吗(指会冷)?”“凉凉着(指冰酸冷)。”“腹脑(肚子)有痛吧?”“闷闷着。”他能在语言表达加上生动幽默的艺术笑料,让听众捧腹大笑,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精彩纷呈

  上世纪30年代,黄天天成为福州评话曲艺界一位实力雄厚、出类拔萃的演员,与陈春生、黄仲梅并称“福州评话三杰”。他们又结为兄弟,各自出名后,有口谕立契,约定不唱对台书,不在同一地点演出。

  但是,有一次却破例“越轨”。1952年,闽侯南屿举办地区物资交流展销会,为了能给本次贸易活动增添喜庆氛围,让更多的人参加展销会,“福州评话三杰”在同一天到达南屿,在该地一起搭台演出。陈春生在街下段一路口搭台,黄仲梅在工会大厅搭台,黄天天在街上段搭台。展销会开幕的那一天,整条街被听众挤得水泄不通。开场时,鞭炮一响,“福州评话三杰”登台齐亮相,三位大师各显神通,大大提升了展销会的人气与成交量。“福州评话三杰”的曲艺魅力活跃了地方经贸,一时被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黄天天迎来了艺术的新生。他运用新思想、新观点,开拓创新,整理改编了许多现代评话,如《双金印》《醉草蛮书》《吴贞娘》等。同时,他编演了许多受听众欢迎的现代评话。上世纪50年代,他配合各个时期的运动,编写短篇现代书《阮三讲新闻》《三年早知道》等。上世纪60年代,他又与陈竹曦合作,改编《龙江颂》《逐鹿中原》等。

  享誉四方

  黄天天不但书说得好,编书也是顶呱呱的。上世纪30年代中期,应福州大桥头三友书店老板十哥、炳哲、宝铨等人约稿,他与江南生合作编写活页评话《忠臣血》,每出一期,读者都争相购买。后来,黄天天自编活页评话《英雄泪》,创作描写了安保与罗秋痕的爱情故事。

  1938年抗战期间,评话走向萧条,他全家搬到位于盖山乡步卓村的徒弟郭天元家居住,但他编成的《忠臣血》《英雄泪》两本书,“酒香不怕巷子深”,销路依然很好。三友书店老板担心黄天天会因评话市场的暂时萧条,不愿意继续写曲本。于是,三位老板天天轮流到步卓村催稿,还带上黄天天爱吃的东西,以示抚慰,讨他欢心。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由黄天天创作的两部评话后来轰动了福州城,很快挤进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地的文化市场。不久,闽班“新国风”老板捷足先登,将这两部评话改为闽剧,成功搬上舞台。上世纪90年代,评话作家曲锋又根据黄天天的《英雄泪》,改编成唱白相关的五集评话,由评话名家王东曦先生灌制成评话盒带,传播到东南亚一带,受到福州十邑侨胞的青睐。

  解放初期,一天,黄天天到福清渔溪讲评话。东家不认识他,问道:“您是真的黄天天,还是假的黄天天?”“我就是黄天天!我是来向你们学习的。”他谦虚地说。当天晚上,黄天天精彩的评话,拴住了农民大众的心。整条渔溪大街站满了听书的人,县委书记闻讯后也赶来听书。第二天,县委书记在一场会议上说:“咱们干部向群众做宣传心要热,也要学习昨天那位评话先生(指黄天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做好宣传工作!”生活嗜好

  黄天天嗜好抽旱烟,长约三尺竹节的旱烟枪,叼在嘴里,冬天披着一件开襟青呢大衣,不时吞云吐雾,笑口常开,颇有评话艺术家的风度。他生平有两个爱好:捏土人囝和吃鼎边糊,一生爱收藏泥塑土人囝。解放后,福州洋头口泥塑店改行,模型全部被他买下。下乡演出时,他总爱带回泥土块,塑成各式各样的土彩塑。他曾在台江区文化馆举办《黄天天彩塑艺术展览》。每年春节,学徒弟子登门拜年,黄天天均以土人囝相赠。他十分喜欢福州地方小吃鼎边糊,晚上讲书结束,总要到小桥头,带着徒弟或师侄,一起吃鼎边糊。他也甚爱吃尚干传统小吃——拌面和扁肉。

  1958年,黄天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福州评话协会副理事长、福州曲艺团团长、福建省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福州市政协委员。

  “文革”期间,黄天天受到残酷迫害。“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垮台后,为了满足广大听众的愿望,他抱病在台江天华剧场进行末场演出,谁料这竟成为他曲艺人生谢幕的终点。这位评话艺术大师的表演形象,在福州评话老听众心目中留下了百听不厌、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

  1977年,黄天天不幸患直肠癌,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福州,享年70岁。黄天天生前创作的《吴贞娘》演出剧本,入选《福州评话选》文集。

  黄天天从小喜爱画画,热衷藏书,把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多用于购买书籍,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林依光 林光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