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马鼻跳

发布时间:2017-02-13 16:09:31  来源:福州晚报

  连江马鼻盛产跳跳鱼。在连江一带,马鼻的跳鱼,都被称为“马鼻跳”。因独特的风味与滋补功能,令其声名远播。

  “马鼻跳”生长在海边的滩涂上。马鼻沿岸,共有滩涂7.5万亩,是福州地区最大的。马鼻跳鱼几乎全部生长在滩涂上,退潮时,一眼望去,滩涂上跳的,全部是大大小小的跳鱼。因为滩涂土层厚,大小跳鱼都栖居于洞里,最深的,达到一米多,而且弯弯曲曲的。为了居住,大小跳鱼都会打洞,时间长了,跳鱼的肉质就因用力活动而显得结实,又因在曲折的洞内频繁出入,所以骨头特别有韧性。因此,比起别的地方,“马鼻跳”肉实骨软,吃起来,老幼适宜,有“马鼻跳,骨头都没有”之说。

  “马鼻跳”的捕捉,一般有三种方法:

  一是“挖掘”。就是“讨小海”的渔民,等退潮后,用小锄头掘。这种小锄头,是专用的,马鼻叫“锄头仔”,柄长五六十厘米,锄头是铁打的,呈地瓜叶状,上大下尖。用这种方法捉跳鱼,本地人称“掘跳鱼”。捕捉的过程是,先找滩上的跳鱼洞,然后一锄头一锄头地往下挖。捉一条跳鱼,尤其是大些的,往往要挖一米多深。

  二是“诱捕”。这种诱捕并不需要诱饵,而是用竹筒,马鼻称“塔寮龠”。竹筒一般长25厘米,口径5厘米。竹筒削去外皮,使用起来十分轻便。捕捉时,捕捉者踏着土橇,一退潮,沿着跳鱼出没的地方,每隔一段,便插上竹筒。筒口略低于滩涂面,然后用稍干的滩泥,捏成跳鱼洞口的模样,封在竹筒口上。插下的竹筒,少则几十个,最多时也有上百个。插完后,诱捕者便离开,或远远盯着,以免被人踩踏,或者回家,等涨潮前,再行收筒。因为洞口布得真,涨潮时跳鱼回穴,以为是栖居之所,便纷纷往里钻。竹筒是直立的,又很光滑,只要进入竹筒,跳鱼就无法出来。收筒时,最多的一个竹筒可以倒出三只跳鱼。

  三是“网兜”。就是用吊缯,利用退潮和涨潮时流动的水流,撑着小木舟,在滩涂的小港内,停泊拉捕。还有一种,是用网围起一个小提缯,长方形的,长在1米至1.5米间,宽在0.3米至0.5米间。因为小港道内有不停的小流,跳鱼也喜欢在水边钻洞,捕捉者将小提缯放在小港道边沿,大半在水中,部分露出水面。小提缯一放完,就用脚踩踏,将跳鱼从洞里赶出来,只要入了网,一般都逃不掉。

  “马鼻跳”的吃法,一般有“煎”“煮”“炖”三种。“煎”就是烧开的热锅,在锅底抹上油,然后将跳鱼放在上面煎烤,一边熟了,再翻过来,经多次翻转,鱼熟油干后,撒上少许的食盐就可以吃,如果与米糟一起煎,那就是“煎糟跳鱼”。“煮”就是烧开水后,将鱼放入锅里烧煮,煮熟后放进食盐和葱,这就是人们说的“跳鱼葱汤”;还有一种,是水烧开后跳鱼与笋丝一起入锅,煮熟后就是人们说的“跳鱼笋丝汤”。“炖”就是将跳鱼放入米酒里,灌醉后,再放入锅里炖熟,全酒的,叫“炖全酒”,半酒半水的,叫“炖半酒”,有时还放入参须、枸杞和川穹等,马鼻人称为“药菜”。它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养体滋补,这是最佳的吃法。在连江许多地方赛龙舟,下船的运动员,餐桌上少不了“马鼻跳”,就是这个原因。(张振英)